貪什麽失什麽的成語只有壹個,就是貪小失大。讀作tān xiǎo shī dà,因為貪圖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謀求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
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權勛》:“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白話文:“齊王大怒,說:‘如果殘兒童的分類,怎麽能給妳們金?’與燕國人作戰,大失敗,直到妳死,齊王逃到莒。燕國人追趕北入國,相互爭奪金在美唐很多。這是貪小利而失去在大利啊。”
成語故事:
1、原文
蜀侯性貪,秦惠王聞而欲伐之。山澗峻險,兵路不通。乃琢石為牛,多與金,日置牛後,號"牛糞之金“,以遺蜀侯。
蜀侯貪之,乃塹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卒師隨後而至,滅國亡身,為天下所笑,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出自劉晝《貪受》)
2、譯文
蜀國國君生性貪婪,秦惠王聽說後想討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澗十分險峻,軍隊沒有路可以通往蜀國。於是秦軍雕鑿石牛,把許多貴重的東西放在牛的後面,號稱為“牛糞”。
用來送給蜀國。蜀國國君貪圖寶物,就劈開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個大力士用來迎接石牛。秦惠王率領軍隊緊隨其後,從而導致蜀國毀滅蜀國國君死了,因小利失去國家而被天下的人恥笑。
擴展資料:
成語解析: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示例:這叫做“貪小失大”,所以為人切不可做那討便宜茍且之事!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
近義詞:
因小失大
1、解釋: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損失。
2、出自: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他卻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沒事。不知查抄起來,反恐因小失大,他卻如何懂得?”
白話文:“他卻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沒事。不知道查抄起來,反而擔心因小失大,他卻始終不懂?”
3、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反義詞:
壹舉兩得
1、解釋:做壹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2、出自:《晉書·束皙傳》:“賜其十年炎復,以慰重遷之情,壹舉兩得,外實內寬。”
白話文:“給他十年炎恢復,以安慰重升之情,壹次兩個得到,外實內寬。”
3、示例:壹則免楚之患,二則激晉之來,豈非壹舉兩得?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六十壹回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貪小失大
百度百科-因小失大
百度百科-壹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