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彬彬是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恭謙、有教養。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論語?雍也篇》,是孔子對人的評價之壹。原文是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說,如果壹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如果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會顯得浮誇。只有當內外平衡、文質彬彬時,才是壹個君子。
在具體應用中,文可以指人的言談舉止和服飾裝束等,這些方面合乎禮儀、優雅得體;質則指人的內在品質,包括性格、道德修養等。只有當這兩個方面都得到平衡,才能被稱為文質彬彬。
這個成語的應用非常廣泛,可以用來形容不同領域的人,如藝術家、商人、政治家等。例如,壹個成功的商人需要具備商業知識和良好的社交技巧,只有當這兩方面都達到平衡時,才能被稱為文質彬彬的商人。
文質彬彬還可以引申為壹種文化觀念,即內外兼修、形神兼備。這種文化觀念在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如文學、藝術、教育等。
文質彬彬的造句:
1、他看上去文質彬彬,說話謙遜有禮,讓人感覺很舒服。
解釋:形容人的外表和舉止得體、有教養,給人留下好印象。
2、這位老師總是穿著整潔,文質彬彬,讓人倍感敬重。
解釋:形容老師的儀表和言行舉止都很有修養,讓人感到尊敬。
3、她在社交場合中總是文質彬彬,進退有度,讓人印象深刻。
解釋:形容女性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出優雅得體、有教養的形象,給人留下美好印象。
4、他不僅外表文質彬彬,還非常有才華,讓人們都對他刮目相看。
解釋:形容人外表得體、有教養,同時也有過人的才華和實力。
5、他文質彬彬的樣子讓人們感受到他內心的善良和友好。
解釋:形容人外表和舉止得體、有教養,體現了他內心的善良和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