鵡的成語是鸚鵡學舌,鸚鵡學語。
鸚鵡學舌(拼音:yīng wǔ xué shé)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越州大殊慧海和尚》。?
鸚鵡學舌指鸚鵡學人說話,比喻人家怎麽說,他也跟著怎麽說。主謂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狀語。
成語典故:
壹般人認為,僧人要想獲得功德,必須要做功課,即課誦,要經常誦讀佛經和參加各種佛教儀式,但禪宗對以誦讀佛經為主的課誦是反對的。?
根據《景德傳燈錄》記載:“越州大珠寺住持慧海,把念誦佛經稱為說‘客套話’,不準寺中僧人做早課和晚課。”有壹個僧人很不理解,就問慧海:“為何不許誦經?還把誦經說成是客套話?”慧海就給他解釋:“鸚鵡只會模仿人的聲音,並不理解人的意思;佛經傳達的是佛的意思,而不理解佛的意思僅會誦讀經文,就如鸚鵡學人說話壹樣,所以不許妳們誦經。”
鸚鵡學語,漢語成語,拼音是yīng wǔ xué yǔ,意思是鸚鵡模仿人學習講話。比喻沒有主見,人雲亦雲。出自《越州大殊慧海和尚》。
成語解釋:
鸚鵡:壹種能學人發音的鳥。鸚鵡模仿人學習講話。比喻沒有主見,人雲亦雲。亦作“鸚鵡學舌”。
成語出處:
《景德傳燈錄·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僧問:‘何故不許誦經,喚作客語?’師曰:‘如鸚鵡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所以不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