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牛之虻 典故: 原意是說主要目標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壹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虱那樣去與別人打敗。後來比喻其誌在大而不在小。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 例子: 無
chū shēng niú dú bù pà hǔ
初生牛犢不怕虎 典故: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顧慮,敢作敢為。 出處: 《莊子·知北遊》:“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 例子: 這些小夥子無論什麽事說幹就幹,真可謂~。
chuáng xià niú dòu
床下牛鬥 典故: 聽到床下螞蟻動,誤以為牛在相鬥。形容體衰耳聰,極度過敏。 出處: 《晉書·殷仲堪傳》:“仲堪父嘗患耳聰,聞床下蟻動,謂之牛鬥。” 例子: 無
chuí niú xiǎng shì
椎牛饗士 典故: 椎牛:殺牛;饗士:犒勞軍士。指慰勞作戰的官兵。 出處: 《後漢書·吳漢傳》:“漢將輕騎迎與之戰,不利,墮馬傷膝,還營。……諸將謂漢曰:‘大敵在前,而公傷臥,眾心懼矣。’漢乃勃然裹傷而起,椎牛饗士……於是軍士激怒,人倍其氣。” 例子: 如今西涼平定,軍中舊例,合該~,做出慶賞的筵席。(元·無名氏《百花亭》第四折)
dài niú pèi dú
帶牛佩犢 典故: 原指漢宣帝時渤海太守龔遂誘使持刀劍起義的農民放棄武裝鬥爭而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歸農。 出處: 《漢書·龔遂傳》:“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 例子: 無
duì niú tán qín
對牛彈琴 典故: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麽。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出處: 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例子: ~,牛不入耳,罵得很好,咱們壹總再算賬!(清·李當珍《鏡花緣》第九十回)
duō rú niú máo
多如牛毛 典故: 象牛身上的的毛那樣多。形容極多。 出處: 《北史·文苑列傳序》:“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例子: 老百姓痛恨官府催糧催捐,苛捐雜派~,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fàng niú guī mǎ
放牛歸馬 典故: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 《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例子: 無
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風馬牛不相及 典故: 風: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幹。 出處: 《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例子: 咱們彼此其實沒有絲毫關聯,望帝和杜鵑也~。(郭沫若《百花齊放·杜鵑花》)
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割雞焉用牛刀 典故: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出處: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例子: “~”?不勞溫侯親往,吾斬眾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耳。(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
gé shān mǎi lǎo niú
隔山買老牛 典故: 比喻人辦事冒失,沒有弄清情況,就輕易決定。 出處: 無 例子: 無
guī mǎ fàng niú
歸馬放牛 典故: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 《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例子: 那些王侯將相何嘗得壹日的安閑?好容易海晏河清,~。(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壹回)
hàn niú chōng dòng
汗牛充棟 典故: 棟:棟宇,屋子。書運輸時牛累得出汗,存放時可堆至屋頂。形容藏書非常多。 出處: 唐·柳宗元《陸文通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例子: 世傳養生術,~,行而效者誰也?(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封三娘》)
hū niú hū mǎ
呼牛呼馬 典故: 呼:稱呼。稱我牛也好,稱我馬也好。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贊也好,決不計較。 出處: 《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例子: ~,無關輕重也。(清·俞樾《七俠五義序》)
jī kǒu niú hòu
雞口牛後 典故: 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出處: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例子: 無
jī shī niú cóng
雞屍牛從 典故: 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出處: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例子: 無
jiǎn sī niú máo
繭絲牛毛 典故: 形容功夫細密。 出處: 清朝黃宗羲《答萬充宗質疑書》:“吾兄經術,繭絲牛毛,用心如此,不僅當今無與絕塵,即在先儒亦豈易得哉?” 例子: 無
jīng xī niú yǐn
鯨吸牛飲 典故: 鯨吸:像鯨魚吸水壹樣。如鯨吸百川,似牛飲池水。比喻放量狂飲。 出處: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四卷:“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道望十裏,壹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唐·杜甫《飲中八仙歌》:“飲如長鯨吸百川。: 例子: 無
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
九牛二虎之力 典故: 比喻很大的力氣。常用於很費力才做成壹件事的場合。 出處: 元·鄭德輝《三戰呂布》楔子:“兄弟,妳不知他靴尖點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例子: 費了~,把這件事弄妥了,未曾涉訟。(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七回)
jiǔ niú lā bù zhuàn
九牛拉不轉 典故: 形容態度十分堅決。 出處: 無 例子: 無
jiǔ niú yī máo
九牛壹毛 典故: 九條牛身上的壹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壹毛,與螻蟻何以異?” 例子: 九牛壹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陳毅《感事書懷·七古·手莫伸》詩)
káng dǐng biàn niú
扛鼎抃牛 典故: 扛鼎:把鼎舉起來。抃牛:把兩頭相鬥的牛位開。能把鼎舉起來,能把相鬥的兩頭牛拉開。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 漢·楊雄《法言·淵騫》:“秦悼武、烏獲、任鄙,扛鼎抃牛,非絕力也?” 例子: 無
lǎo niú pò chē
老牛破車 典故: 老牛拉破車。比喻做事慢吞吞,壹點不利落。也比喻才能低。 出處: 無 例子: 要想完成這頂任務,就不能像~似的,要雷厲風行,說幹就幹。
lǎo niú shì dú
老牛舐犢 典故: 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子女。 出處: 《後漢書·楊彪傳》:“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例子: ~,情所難禁。(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七回)
mǎ niú jīn jū
馬牛襟裾 典故: 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馬、牛穿著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禮節。也比喻衣冠禽獸。 出處: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 例子: 聞孝氏孝友之風而無興起之誌。誠~者也。(明·趙弼《趙氏伯仲友義傳》)
mài jiàn mǎi niú
賣劍買牛 典故: 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 出處: 《漢書·龔遂傳》:“民有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櫝。” 例子: 惟有躬耕差可為,~悔不早。(宋·陸遊《貧甚作短歌排悶》詩)
mí hóu qí tǔ niú
獼猴騎土牛 典故: 比喻職位提升很慢。 出處: 《三國誌·魏書·鄧艾傳》引《世語》:“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職;獼猴騎土牛,又何遲也。” 例子: 無
mù wú quán niú
目無全牛 典故: 全牛:整個壹頭牛。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 出處: 《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例子: 無
ní niú rù hǎi
泥牛入海 典故: 泥塑的牛掉到海裏。比喻壹去不再回來。 出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八:“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例子: 那兩個錢莊幹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壹個~,永無消息。(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
nì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典故: 牛後:牛的肛門。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出處: 《戰國策·韓策壹》:“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例子: 俗諺雲:“~”,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羞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九十回)
niú bù hē shuǐ qiǎng àn tóu
牛不喝水強按頭 典故: 比喻用強迫手段使就範。 出處: 無 例子: 無
niú dāo gē jī
牛刀割雞 典故: 殺只雞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出處: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例子: 無
niú dāo xiǎo shì
牛刀小試 典故: 牛刀:宰牛的刀;小試:稍微用壹下,初顯身手。比喻有大本領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剛開始工作就表現出才 出處: 宋·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讀遍牙簽三萬軸,欲來小邑試牛刀。” 例子: 無
niú dǐng pēng jī
牛鼎烹雞 典故: 用煮壹頭牛的大鍋煮壹只雞。比喻大材小用。 出處: 《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例子: 無
niú guǐ shé shén
牛鬼蛇神 典故: 牛頭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虛幻怪誕。後比喻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壞人。 出處: 唐·李賀《李賀集序》:“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例子: 無
niú jì tóng zào
牛驥同皂 典故: 皂:牲口槽。牛跟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與賢人同處。 出處: 漢·鄒陽《獄中上梁王書》:“使不羈之士與牛同皂,此鮑焦所以憤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 例子: 牛驥同壹皂,雞棲鳳凰食。(宋·文天祥《正氣歌》)
niú jiǎo guà shū
牛角掛書 典故: 比喻讀書勤奮。 出處: 《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壹帙角上,行且讀。” 例子: 無
niú sōu mǎ bó
牛溲馬勃 典故: 牛溲:牛尿,壹說車前草,利小便;馬勃:可治瘡。比喻壹般人認為無用的東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裏可成為有用的物品。 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玉劄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則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例子: 無
niú tóu bù duì mǎ zuǐ
牛頭不對馬嘴 典故: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出處: 無 例子: 老師提出的問題他由於精神分散而沒聽清楚,回答得~。
niú tóu mǎ miàn
牛頭馬面 典故: 迷信傳說中的兩個鬼卒,壹個頭象牛,壹個頭象馬。比喻各種醜惡的人。 出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壹:“釋迦是牛頭獄卒,祖師是馬面阿婆。” 例子: 只是近來常常在夢中,或是在將醒未醒之頃,壹陣悚然,從前所怕的~,都積壓了來,都聚圍了來。(冰心《山中雜記—遙寄小朋友》)
niú yī duì qì
牛衣對泣 典故: 睡在牛衣裏,相對哭泣。形容夫妻***同過著窮困的生活。 出處: 《漢書·王章傳》:“初,章為渚生學長安,獨與妻居。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與妻決,涕泣。” 例子: 翁家乏食,借貸無門,典質已盡,搔首踟躕,~而已。(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義貓》)
páo dīng jiě niú
庖丁解牛 典故: 庖丁:廚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出處: 《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例子: 無
qì chōng niú dǒu
氣沖牛鬥 典故: 氣:氣勢;牛、鬥:即牽牛星和北鬥星,指天空。形容怒氣沖天或氣勢很盛。 出處: 宋·嶽飛《題青泥赤壁》詩:“雄氣堂堂貫牛鬥,誓將真節報君仇。” 例子: 興見馬忠是害父仇人,~,舉青龍刀望忠便砍。(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
qiān niú xià jǐng
牽牛下井 典故: 比喻事情棘手,很難辦到。 出處: 無 例子: 無
rú niú fù zhòng
如牛負重 典故: 象牛背著學生的東西壹樣。比喻生活負擔極重。 出處: 無 例子: 荒時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鬥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叢集,~。(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shā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殺雞焉用牛刀 典故: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出處: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例子: “~”?不勞溫侯親往,吾斬眾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耳。(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
tóng niú jiǎo mǎ
童牛角馬 典故: 童牛:沒有角的牛;角馬:長角的馬。比喻不倫不類的東西。也比喻違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出處: 漢·揚雄《太玄經·更》:“童牛角馬,不今不古。” 例子: 無
tú suǒ niú yáng
屠所牛羊 典故: 比喻臨近死亡的人。 出處: 《大涅磐經·迦葉品》:“如囚趨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於屠所。” 例子: 無
tǔ niú mù mǎ
土牛木馬 典故: 泥塑的牛,木做的馬。比喻沒有實用的東西。 出處: 《關尹子·八籌》:“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例子: 若門資之中而得愚瞽,是則~,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北史·蘇綽傳》)
wáng yáng dé niú
亡羊得牛 典故: 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出處: 《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例子: 無
wèn niú zhī mǎ
問牛知馬 典故: 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出處: 《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例子: 無
wō xíng niú bù
蝸行牛步 典故: 蝸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動或進展極慢。 出處: 無 例子: 無
wú niú chuǎn yuè
吳牛喘月 典故: 吳牛:指產於江淮間的水牛。吳地水牛見月疑是日,因懼怕酷熱而不斷喘氣。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臣猶見牛,見月而喘。”《太平禦覽》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 例子: ~時,拖船壹何苦。(唐·李白《丁都護歌》)
xī niú wàng yuè
犀牛望月 典故: 比喻見到的不全面。 出處: 《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例子: 無
xī tián duó niú
蹊田奪牛 典故: 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出處: 《左傳·宣公十壹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例子: 無
yī niú jiǔ suǒ
壹牛九鎖 典故: 比喻無法解脫。 出處: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壹牛九鎖,更相牽攣,案明如市,不得東西,請讞得報,日中被刑。” 例子: 無
yǐ yáng yì niú
以羊易牛 典故: 易:更換。用羊來替換牛。比喻用這個代替另壹個。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例子: 東床已招佳選,何知~;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指鹿為馬。(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
zhēng māo diū niú
爭貓丟牛 典故: 比喻貪小失大。 出處: 無 例子: 無
zhí niú ěr
執牛耳 典故: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執牛耳。後泛指在某壹方面居最有權威的地位。 出處: 《左傳·哀公十七年》:“諸侯盟,誰執牛耳?” 例子: 無
zuān niú jiǎo jiān
鉆牛角尖 典故: 比喻費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也指思想方法狹窄。 出處: 無 例子: 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