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字筆畫順序:撇、橫、豎、撇、橫、豎鉤。
竹(拼音:zhú)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下垂的竹葉,本義就是竹子。竹子是古代制作樂器的重要材料,故而“竹”可代指樂器,也是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壹。還可代指竹簡,如“罄竹難書”。也作姓氏。
“竹”是漢字部首之壹,序號55。“竹”作意符寫成“?”。竹部字多與竹子或竹制品有關。如筍、筠、筱、竽、笛、筆、筐、籃,等等。
文字源流
象形字。甲骨文的“竹”字左右像兩個竹枝,竹枝的下方各有三片竹葉。戰國文字的“竹”字,竹葉符號由甲骨文的下方移到了竹竿形狀的上方,形似兩支並排的竹子。戰國金文下面還多出兩個小橫,有人解釋這兩橫為竹子整齊並排的樣子,有人解釋為泥土。
小篆的形體只沿襲了金文的主要部件,即兩個竹枝並排的形體。隸書以及楷書都進行了筆畫的規整,但大致還能看出竹子的形體。
“竹”的本義顧名思義,即竹子。這是壹種多年生的常綠植物。從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竹,冬生艸(草)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竹”是壹種能熬過嚴冬的植物。許慎認為“竹”的小篆體兩邊下垂的部分表示筍殼。
竹子在中國古代社會曾經發揮過很多作用。在紙被發明之前,竹簡是重要的書寫工具之壹。成語“罄竹難書”中的“竹”即竹子、竹簡。還有簫笛壹類樂器,也用竹制,故“竹”有樂器、音樂義。
竹子的外形高挑飄逸,內空外直,類同人的謙遜的品性,常常為古人頌揚,因此竹子常常同“君子”相提並論,於是就有了“梅蘭竹菊”(四君子)、“竹林七賢”等說法。
組詞
竹夾、竹杯、竹滕、竹鋒、竹素、竹郎、竹龍、竹腳、竹行、竹筐、竹棧、竹奴、竹粉、竹紙、竹圃、竹萌、竹手、竹徑、竹薄、竹門、竹秋、竹刺、竹溜、竹匠、金竹、久竹、苦竹、筋竹、交竹、捷竹、帝竹、合竹、黑竹、積竹、虎竹、鳳竹、扶竹、方竹、獲竹、笛竹.孤竹、汗竹、格竹、腐竹、楚竹、進竹。
編竹、爆竹、柴竹、詩竹、食竹、遺竹、銅竹、潭竹、孫竹、暗竹、掃竹、澀竹、深竹、泣竹、肉竹、哭竹、磕竹、枯竹、燎竹、勒竹、空竹、看竹、妙竹、籠竹、蘆竹、龍竹、濮竹、品竹、青竹、炮竹、鄧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