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西天取經這個成語的意思

西天取經這個成語的意思

齊天大聖: 天地壹樣地位崇高的聖人

大鬧天宮: 無法無天的意思

不避艱險: 不躲避艱難和危險。

西天取經: 取得成功.

騰雲駕霧: 指乘雲霧飛行,形容神誌恍惚。

來去無蹤: 來時去時都看不見蹤影。形容出沒極為迅速或隱秘。

千變萬化: 形容變化極多。

大顯神通: 形容充分顯示出高明的本領。

明察秋毫: 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火眼金睛: 眼光十分犀利,能識別各種妖魔鬼怪.

除惡務盡:消除壞人壞事或邪惡勢力,必須徹底。

天下太平: 處處平安無事。指大治之世。

西天是指印度,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們以為印度已經是天的西邊了。唐僧取經是歷史上壹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壹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3年(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壹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裏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壹匹白馬和壹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並在壹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並從天竺帶回諸多經書,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做出貢獻。貞觀20年(646年),47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經書657部。而在中國老百姓印象中, 《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經第壹人。 有學者指出,其實東北和尚曇無竭壹行25人, 早在公元420年就從幽州龍城(現遼寧省朝陽市)出發西行取經。 這比唐僧西天取經足足要早209年。 朝陽北塔博物館資深研究人員董高告訴記者, 根據史料記載,曇無竭又稱法勇,俗姓李,幽州龍城人。 他10多歲時就出家修行,經常慨嘆佛經殘缺不全, 又聽說高僧法顯等人曾去西天佛國取經,遂發誓效仿。 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曇無竭招集誌同道合的僧猛、曇朗法師等25名和尚西行取經 。他們途經今天的青海、甘肅、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絕壁深淵, 最終到達現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個佛寺修行。 西行取經的25名東北和尚中,有12人墜崖而亡,有8人中途餓死,最終只剩下曇無竭等5人返回中國, 帶回並翻譯了《觀世音受記經》壹部。 董高認為,曇無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經, 從時間上比較,要晚於“天竺留學第壹人”東晉和尚法顯21年, 但比唐僧(玄奘)要早兩個多世紀。 從佛教地位來說,曇無竭只帶回1部佛經, 而玄奘帶回並翻譯的經、論有75部1335卷,法顯帶回並翻譯的佛經有6部24卷。 曇無竭的歷史功績遠不及法顯和玄奘。 據記者查閱,1999年版《辭海》中,法顯和玄奘都有詞條介紹,而曇無竭則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