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出處: 《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義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 亡壹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焉。’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淮南子·說林訓》:“楊子見逵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 引 《淮南子》作“楊子見歧路而哭之。”
釋義用法 楊朱認為歧路往往使人迷失方向,達不到自己預定的目標,因此很悲哀傷感。後以此典表現對人生之路多曲折、歧途的憂慮感慨; 也用來形容離別分手。
用典形式
亡羊 宋·蘇軾:“不如同異兩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戲。”宋·陸遊:“世事本來誰得鹿? 人生何處不亡羊?”
多歧 唐·李商隱:“多岐空擾擾,幽室竟悵悵。”
歧路 唐 ·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宋 ·範成大:“岐路東西變,羲娥日夜摧。”宋·汪元量。“人生南北歧路多,幾度相逢幾度別。”
臨歧 唐·李益:“古來萬理皆由命,何用臨歧苦涕漣。”清·顧炎武:“莫作臨歧嘆,行藏總自如。”
泣歧 宋 ·文天祥:“南北人人 若泣歧,壯心萬折誓東歸。”
路歧 明 ·陳子龍:“燕坐還欲出,黯然臨路歧。”
見路歧 清 ·顧炎武:“楊朱見路岐,泫然涕沾臆。”
多歧羊 清·趙執信:“楚騷風流日淩替,吾道欲付多岐羊。”
楊子嘆 南朝宋 · 謝靈運:“既慚臧孫慨,復愧楊子嘆。”
楊公嘆 清·王夫之:“乃知楊公嘆,非緣道多歧。”
楊朱淚 唐·溫庭筠:“見說楊朱無限淚,豈能空為路歧分。”唐·杜甫:“易下楊朱淚,難招楚客魂。”明 ·徐禎卿:“坐下楊朱淚,吟為莊舄哀。”
楊朱泣 唐 ·盧綸:“長卿未遇楊朱泣,蔡澤無媒原憲貧。”唐·張祜:“楊朱寧謾泣,阮籍不空眠。”清·王懋忠:“臨歧不作楊朱泣,漁父滄浪曲可聽。”
楊朱路 北周 ·庾信:“君登蘇武橋,我見楊朱路。”
楊歧泣 宋·劉筠:“郎潛吏隱前賢事,猶勝楊歧泣斷蓬。”
泣岐路 魏·阮籍:“楊朱泣岐路,墨子悲染絲。”
泣路者 唐·曹鄴:“猶為泣路者,無力報天子。”
泣路歧 晉·傅玄:“楊朱泣路歧,失道今人悲。”唐 · 張九齡:“浩嘆楊朱子,徒然泣路岐。”明 ·唐寅:“楊朱泣路歧,仿徨何所投?”
怨多歧 宋·楊億:“枉是荊玉,疑美璞,更令楊子怨多歧。”
嗟岐路 唐 ·韋應物:“忽此嗟岐路,還令泣素絲。”
亡羊多歧 宋·黃庭堅:“得馬折足禍,亡羊多歧悲。”
亡羊路歧 唐·張祜:“南窮海僥北天涯,惆悵亡羊是路歧。”
世間歧路 宋·陳與義:“亂後江山元歷歷,世間歧路極茫茫。”
多淚楊朱 唐·李商隱:“苦吟防柳惲,多淚怯楊朱。”
楊朱拭淚 唐·韋莊:“相看又見歲華新,依舊楊朱拭淚巾。”
歧路亡羊 清·黃遵憲:“幾輩守株猶待兔,何人歧路哭亡羊?”
臨歧涕淚 唐·高適:“丈夫不作兒女別,臨歧涕淚沾衣巾。”
迷轍歧路 明 ·陳子龍:“處士秉方操,迷轍歧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