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湯止沸。
揚湯止沸(拼音yáng tāng zhǐ fèi),是壹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揚湯止沸的意思是把鍋裏開著的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使它涼下來不沸騰。比喻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句中通常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湯之滄,壹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揚湯止沸”。
成語典故:枚乘,字叔,西漢初時淮陰人。當時,諸侯國興起了養士之風,枚乘與鄒陽等人到吳王劉濞手下供職,任郎中,以文辭著稱。吳王劉濞是劉邦的哥哥劉仲的兒子。英布反叛時,劉邦親自率兵前去討伐,年僅二十的劉濞以騎將身份隨從劉邦。
擊破英布軍。當時,荊王劉賈為英布所殺,且無後嗣。劉邦擔心吳地會稽人輕佻強悍,沒有勇猛雄壯的王來鎮服他們不行。而自己的兒子還年幼,因此就立劉濞為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城。
吳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劉濞性情極為剽悍勇猛,且有野心。漢景帝時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錯為禦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劉濞感到威脅,便聯絡其他六個諸侯國準備叛亂。
枚乘覺得這是無道且很危險的舉動,才毅然上書諫阻,寫了《上書諫吳王》。在諫書中,他打比方說:“欲湯之滄,壹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枚乘在《上書諫吳王》中告誡吳王:“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壹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壹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壘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固執的劉濞不聽,枚乘與鄒陽等怕被劉濞加害,當時梁孝王劉武招賢納士,大興文學之風,於是他們便離開吳國,來到都於雌陽(今商丘)的梁國,投在了梁孝王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