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李白這次幹謁結果成功了嗎?
二十五歲的李白,由渝州自三峽東下。行至荊門山這方“川鄂咽喉”,眼見巴蜀山川將盡, 李白不由賦詩嘆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渡荊門送別》),而後便痛苦地斬斷了鄉思鄉愁,正式向前邁出他聞達天下的第壹步。
也正是在此時,李白激情噴薄了,他所牽掛的故鄉,不再是區區目力可及的昌隆漫坡渡了,他的故鄉由往昔的腳下壹隅,擴展成了風馳電掣般向後而退的蜀中山水、巴中大地,擴展成了獨立壹域的巴蜀大地,乃至劍門蜀道,峨眉山月,成都子規,抑或是巴東三.....
荊門山壹過,巴山蜀水就逐漸淡出眼界,於是李白漂流到了荊州地界。荊州治在江陵(今湖北省中部偏南)。
而在這裏,李白將要發出他在全唐舞臺上的第壹聲嬰啼。
江陵,由於地處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粵的四通八達之地,自古便有其“七省通衢”之稱。
李白初來此地,自是要周遊壹番。而江陵勝景無數,其中最讓李白期待的,毫無疑問就是楚之千年古鎮——河溶古鎮了。
河溶,坐落於江陵之南,由於沮漳二水在此合流而得名,這裏乃是大楚文化的發祥地之壹,更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楚墓漢家。
在三國時期,被譽為“建安七子之冠冕”的王粲,曾在他的最有代表性的抒情小賦——《登樓賦》壹文中,這樣寫道,“挾清漳之通浦, 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臨臯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在王粲的眼中,河溶是這樣的:沮漳二水在這裏交融,它的壹邊是攜帶著清之又清的漳水的水道,另壹邊倚靠在彎曲盤延的沮水河畔長洲上,背後則緊靠著高而平坦的大片陸地,而當面則俯臨著低濕原野中的沃美水流。由它向北可以直達陶鄉的郊野,向西則溝通楚昭王的墳丘,花卉與果實遮蔽了田野,小米及高粱長滿了壟頭。
李白自幼苦讀,這首建安名作對他而言,自然熟悉得很。
於是,他便想要循著王粲當年的足跡,去往河溶古鎮遊覽觀光壹番。稍稍打聽,李白便驚訝了,原來在這塊彈丸之地,它的周圍竟然錯落著三十余座古剎名殿,密度之大不能不令人咂舌。
古鎮往東數裏,坐落著三星寺與仙女廟兩座千年古剎:它的西面,有玉泉、紫蓋、度門三座大寺:而南面,則是古楚陵基群,更兼有趙湖、前豐、星火三座皇家陵廟:至於其北面,則是赤化寺、清溪寺、陶朱公陵,規模也是很大。
在這些寺廟中,尤以依著河溶為軸心修建的三星寺與玉泉寺兩座古剎,最負盛名。
然而,更加趕巧的是,近日裏三星寺中,正好迎來了壹位“貴人”,他名喚司馬承禎。
聽聞大名鼎鼎的司馬承禎就在近前,李白立刻便收拾起遊山玩水的閑情逸致,急急忙忙卷寫了自己的幾篇得意之作,然後就直奔那三星寺而去。
司馬承禎,表字字微,法號道隱,又自號白雲子,是河內溫(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還是道家上清派茅山宗來的第十二代宗師。
司馬承禎出身於官宦世家,先祖司馬馗是西晉王朝莫基人司馬懿的四弟,不過他本人卻無心富貴與仕途,只是篤學好道,尤其喜歡作“方外遊”。
某日,司馬承禎在遊訪嵩山時,巧遇了當時天下有名的道士——潘師正。
其實,這次“巧遇”,全是司馬承禎設計使然。
大業年間,潘師正師事王遠知,並隨之上茅山,盡受道門隱訣及符箓,後來學有所成的他,來到嵩陽逍遙谷壹住便是二十余年。
司馬承禎因知其能,故而巧妙設局,巧遇潘師正,然後以師禮侍奉左右。經過壹番堅持與努力,他終究得到了潘師正的賞識,於是得受上清壹派經法及符箓、導引、辟谷與服餌諸術。
學成之後,司馬承禎再度漫遊天下,行至天臺山玉霄峰,心中忽有感悟而隱,從此便自號為“天臺白雲子”。
天臺山隱居的三十余年間,司馬承禎以其“神仙亦人”的修仙理論,成功抓住了最高統治者們追求永生的脾胃,因而四次被召入皇宮之中,為武則天、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三位皇帝宣法講道,甚至唐玄宗之所以被世人稱為“道士皇帝”,也是由他傳授法篆,出手度化而成。
所以,司馬承禎又有壹個很是崇高的稱呼,喚作“三代帝王師”。此外,司馬承禎儒、釋、道三教並修,形成了壹套獨特的成仙成道理論,甚至他的思想,對於後世宋代理學的建立,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而李白之所以熟知司馬承禎,源於他在蜀中結交的摯友元丹丘,他正是這位道門帝師的徒孫。
就是這麽壹位在大唐王朝呼風喚雨,有著巨大能量,並享有仙翁之名的人物,壹見到前來拜訪的李白後,便因為李白“山近眉而失色,水遇目而不明”的姿態,與自小承沐道風所養成的“氣字昂,風神奕爽”的脫塵氣質,而立刻大加贊賞道:“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壹個初出茅廬的青年,渾身青澀未褪,才出巴山蜀水,便得到了當時早已名動天下的司馬承禎的此般贊賞,真是聽起來都令人覺得振奮。
由此,也給我們帶來了壹種幻想,青年的李白該是多麽的英姿勃發、風流瀟灑。也正是因為司馬承禎的這句褒獎,事後李白壹氣呵成了《大鵬遇希有鳥賦》,在
仗自廣名聲的同時,以大鵬自喻,憧憬自己終有壹天,可以與前輩高人壹同遨遊於八極之外。
在這篇賦中,李白自比大鵬,以為小小的天地,經不起他振翅壹飛,以此壹抒心中壯誌。
然而,李白作這篇《大鵬遇希有鳥賦》,雖然在壹定程度上,起到了他的本意——自廣名聲,但是與司馬承禎這等名動天下,現世仙翁的壹般人物的壹句贊譽相比,便是小兒科了。
此後的很長段時間,李白所到之處,不管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會將他與“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這句話聯系起來,使他在極短時間內名揚四海。
甚至十多年以後,李白真正覓得出仕之機,並引得唐玄宗李隆基降輦步迎、禦手調羹、賜座七寶床,都有司馬承禎在後壹手推動的功勞。
然而,司馬承禎畢竟是方外之人,他內心中雖然滿含著對李白這個青年的激賞,但是終究也有著自己的執著。
以前,有位名叫盧藏用的進士,他是司馬承禎的故交,因為暫時沒能獲得官職,便沽名釣譽地隱居在終南山之上,與司馬承禎做起了鄰居。
後來,盧藏用名聲壹量,他果然不再隱居,返回塵世做了大官。
與此同時,司馬承禎即將起程,想要返回遠離唐都長安的天臺山,繼續隱居生活。盧藏用看到了,便遙指著不遠處清晰可見的終南山,“苦口婆心” 地向司馬承禎勸道:“此山之上, 奇景妙境不少,洞天福地也多,而且貴在離都不遠,妳又何苦非要回那天臺山呢?”
司馬承禎聞言,笑著回答:“是這樣嗎?我看卻不過是通往官場的捷徑罷了!”
盧藏用深感慚愧之余,“終南捷徑"這個成語也隨之而出。
於是,時人都知道了,司馬承禎不喜也不贊成有人以修道隱居為階梯,登那仕途
之山。
所以,此時的李白並來得到司馬道士的舉薦,從而實現他那鵬程萬裏,輔弼天下的雄夢。
既然此處捷徑未通,李白只得繼續遊走他地,追尋他那忽遠忽近,乍來又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