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靡不振,拼為wěi mí bù zhèn,形容情緒低沈,精神頹廢。
成語萎靡不振(同委靡不振)
解釋形容精神不振,意誌消沈。
詞性含貶義。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垂頭喪氣、沒精打采
相反詞朝氣蓬勃、神采飛揚
同韻詞朝令夜遁、自有公論、平易遜順、雲程發軔、劌鉥肝腎、望文生訓、內外交困、深讎大恨、去太去甚、油幹燈盡
成語出處
至嘉祐末年,天下之事似乎舒緩,委靡不振,當時士大夫亦自厭之,多有文字論列。[2] 宋·馬永卿《元城先生語錄》上卷
成語故事
公元1125年,金軍大舉南下進攻北宋,燕京守將郭藥師投敵,黃河守將梁方平脫逃,直逼北宋都城東京,宋徽宗將帝位傳給兒子宋欽宗趙桓,自己逃到鎮江。大臣楊時上書說:“若示之以怯懦之行,萎靡不振,則事去矣。”(大敵當前必須振奮精神抗擊金人入侵,如果委靡不振就只有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