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雞起舞: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誌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該典出自《晉書·祖逖傳》,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壹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這就是成語聞雞起舞的來源了。同義詞: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漢語文字 聞雞起舞
漢語拼音wén jī qǐ wǔ
詞語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誌報國的人即時奮起。
成語性質褒義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
近義詞 發憤圖強、自強不息 、孜孜不倦、廢寢忘食、鍥而不舍、持之以恒、頓學累功、催人奮進
反義詞 茍且偷安、自暴自棄
涉及人物
祖逖(tì)266-----321年,劉琨(kūn)271-----318年 祖逖(266~321),字士雅 。河北範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有傳言,他是在燕山上出生),漢族。中國東晉初有誌於恢復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將。父親祖武,任過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太守。父親去世時,祖逖還小,他的生活由幾個兄長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潑、開朗。他好動不愛靜,十四五歲了,沒讀進多少書。幾個哥哥為此都很憂慮。但他為人豁落,講義氣,好打不平,深得鄰裏好評。他常常以他兄長的名義,把家裏的谷米、布匹捐給受災的貧苦農民,可實際上他的哥哥們並沒有這個意思。著名的“聞雞起舞”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後因朝廷內亂,北伐失敗。
成語出處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資治通鑒》:“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成語事例
擊楫誓清,畢竟英雄得。 宋·松洲《念奴嬌·題鐘山樓》詞
成語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成語 聞雞起舞》王建峰 繪制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文
初,範陽祖逖,少有大誌,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 睿素無北伐之誌,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 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後進。 (選自袁樞<<通鑒紀事本末>>《資治通鑒》《晉書·祖逖傳》)
譯文
當初,範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誌向,曾與劉琨壹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不吉利的叫聲。”就起床舞劍。 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壹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壹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 司馬睿壹直沒有北伐的誌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 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壹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壹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前進了。
成語啟示
只有不斷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不經過努力奮鬥,不能成就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