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世欺名的意思是欺騙世人,竊取名譽。
盜名欺世,漢語成語,拼音是dàomíngqīshì,意思是竊取名譽,欺騙世人。出自《宋史·鄭丙傳》。
成語出處:
1、《宋史·鄭丙傳》:“近世士大夫有所謂道學者,欺世盜名,不宜信用。”
2、《荀子·不茍》:“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暗世者也;險莫大焉。”
成語故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壹說時人相尊而號為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兩漢時因避漢宣帝詢名諱稱“孫卿”,戰國時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荀子》中,曾尖銳地對欺世盜名的行徑作過批判。
在他所著的《不茍》篇中,講了這樣兩件事:壹件事是說,夏秋時衛國有個大夫名叫史魚,他屢次納諫衛靈公,均未被靈公采納。為此史魚很不甘心,直到他臨死之時還囑咐他的兒子說:“我多次規諫衛靈公重用遽伯玉,不要用彌子瑕,他都不聽。
我作為壹個大夫生前不能改正國君的過失,死後就不應成殮。”這事很快就被衛靈公知道了,很受感動,決心改過。
另壹件事是說,戰國時齊國有個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在朝中做了大官,收入的俸祿多達幾萬石,但田仲既不去做官,也不接受做官的哥哥的給濟,而靠自己種菜過活。當時,這兩人的異常舉動,曾博得了不少人的稱贊。
但茍況卻認為:“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暗世者也,險莫大焉。”意思是:這兩個人都是盜名之人的行徑。像這樣的狡詐之人,在動亂的時代以欺騙世人的手段去竊取虛名,危險是非常大的。
成語寓意:
社會上,八面玲瓏者、自作聰明者不可勝數,有的人為了壹己之私絞盡腦汁,弄虛作假,沽名釣譽。然而,假象總有暴露的壹天,要知道,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無論多聲名顯赫,壹旦欺世盜名,被發現之後只會敗壞名聲,遭到無情地鞭答與痛罵。
成語告訴人們,與其費盡心思、混淆視聽,不如實事求是、踏踏實實去辦事。實實在在,讓人們備受歡迎;奉獻社會,讓人們功德圓滿。不是為錢為名為利,而是簡簡單單的學習平淡,用壹顆平淡的心去生活,去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