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是壹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īngbùxuèrèn,出自《東周列國誌》。意思是兵器上沒有沾上血,形容未經戰鬥就輕易取得了勝利。在句中壹般作定語、狀語;形容未經交戰就取得勝利。
出處《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三國誌·鐘會傳》:陛下聖德,侔蹤前代,翼輔忠明,齊軌公旦,仁育群生,義征不_,殊俗向化,無思不服,師不逾時,兵不血刃,萬裏同風,九州***貫。《晉書.卷六十六.陶侃傳》:“默在中原,數與石勒等戰,賊畏其勇,聞侃討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陛下離京_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北舉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