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譯文
廉頗在大梁住久了,魏國對他不能信任重用。趙國由於屢次被秦兵圍困,趙王就想重新用廉頗為將,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頗,看看他還能不能任用。廉頗的仇人郭開用重金賄賂使者,讓他詆毀廉頗。
趙國使臣見到廉頗之後,廉頗當他的面壹頓飯吃了壹鬥米、十斤肉,又披上鐵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以被任用。趙國使者回去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即使已老,飯量還很不錯,可是陪我坐著時,壹會兒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
二、原文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於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壹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三、出處
《史記·七十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
後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被捕入獄並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賞析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註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壹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生獨特的效果。
三、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百度百科-頃之三遺矢
百度百科-廉頗善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