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文成公主,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熏陶,學習文化,知書達理,並信仰佛教。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親吐蕃,文成公主對吐蕃貢獻良多。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碾磨、紡織、陶器、造紙、釀酒等工藝陸續傳到吐蕃;她帶來的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歷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系。
2.昭君出塞: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3.秦晉之好:意為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亦作“秦晉之匹”、“秦晉之偶”、“秦晉之盟”、“秦晉之約”。
語出《三國演義》第十六回:“胤到徐州見布,稱說:‘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為兒婦,永結秦晉之好。’”《明史·孫鑨傳》:“乃至鑨割渭陽之情,南星忍秦晉之好。”亦作“秦晉之盟”。
成語出處: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穆姬及子申生。穆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
4.細君公主遠嫁烏孫國:
在新疆伊犁大草原壹帶,有壹位和親使者,她是有史以來漢民族與少數民族和親的第壹位公主——細君公主,細君在史書中還被稱為“江都公主”、“烏孫公主”,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留下姓名的和親公主,更是絲綢之路上第壹個遠嫁西域的漢公主。
不過,當時烏孫國王獵驕靡年老,細君公主又不通烏孫語言,常作楚歌,抒發思鄉之情。後來獵驕靡按烏孫習俗,讓她轉嫁長孫岑陬。細君公主因水土不服,在烏孫只生活了五年,生有壹女,不久病死。
但細君公主擴大了漢朝的影響,為開拓絲路、締造多民族的祖國做出過功載史籍、名垂千秋的積極貢獻,也為今後公主的和親開了先例。不管怎麽說,她都為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做出貢獻了!
5.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壹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壹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同時,也使漢朝的中外交流更密切、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