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音qiú tóng cún yì 圖片(1):求同存異
英 文to put aside minor differences so as to seek common ground;to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釋 義求:尋求;存:保留;異:不同的。找出***同點,保留不同意見。 用 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大同小異 反義詞求全責備 [1]
編輯本段成語出處
1965年3月23日《人民日報》:“***同點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異。” 圖片(2):周恩來在萬隆會議發言
背景 亞非會議是人類有史以來第壹次由亞非國家發起和召開的會議,是第壹次沒有西方國家、沒有當時主要世界大國參加的會議。會議的參加國除日本外,都是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因此也可以說是第壹次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會議。二戰結束後,世界上出現了民族獨立解放的高潮,長期處於西方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控制下的廣大亞非國家,先後通過革命、戰爭、起義和抗爭等不同的方式,沖破了帝國主義的封鎖、壟斷和控制的世界體系,走上了建立新興的民族國家的道路。獨立後,這些具有***同的命運、面臨***同任務的國家,為了解決***同的問題,需要相互交流經驗,相互探討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道路,彼此產生壹種***識,這就是要加強亞非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之間的團結和互助。萬隆會議正是在這樣壹種背景下召開的。[2] 故事 1955年,周恩來在亞非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求同存異是周恩來的創新,萬隆會議的精神最終導致了1961年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求同存異不是目的,而是為大家的***同目標服務的,求同存異之後要做什麽是最重要的。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指出,亞非地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殖民主義在這個地區的統治並沒有結束,經濟上還很落後,因此這壹地區的國家不僅要求政治上的獨立,同時還要求經濟上的獨立,改變經濟落後面貌,爭取完全獨立。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友好合作。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亞非國家之間就應該求同存異,不要因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是新中國第壹次參加國際的會議 。
內容
同:遭遇相同,面臨問題相同。 異: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 意義 “求同存異”這個方針不但能在社會制度不同的亞非國家之間架設友好相處的橋梁,也能使得許多本來敵對的國家和平***處,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當然也為新中國國際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義。[2] 註釋 萬隆精神:是指發展中國家試圖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擺脫西方主宰國際社會命運的精神。[2] 同:指的是有***同的任務,即擺脫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發展自己的任務。[3] 異:指的是國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異。[3]
編輯本段成語辨析
正音異:不能讀作“yí”。 辨形異:不能寫作“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