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後人由“皆沈船,破釜甑”提煉出成語“破釜沈舟”。
成文用法:聯合式;在句子中壹般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運用示例:明·史可法《請出師討賊疏》:我即卑宮菲食,嘗膽臥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沈舟,尚恐無救於事。
清·蒲松齡自挽聯: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現代·曹禺《日出》第二幕:“妳按部就班地幹,做到老也是窮死。只有大膽地破釜沈舟地跟他們拼,還許有翻身的那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