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請問:《項羽》中有哪些成語?

請問:《項羽》中有哪些成語?

1、

拔山扛鼎[?bá shān gāng dǐng?]

釋義:扛:雙手舉起。拔起大山,舉起重鼎。形容力氣很大。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2、

搏牛之虻[?bó niú zhī méng?]

釋義:原意是說主要目標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壹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虱那樣去與別人打敗。後來比喻其誌在大而不在小。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

3、

才氣過人[?cái qì guò rén?]

釋義:才:才能;氣:氣魄。才能氣魄勝過壹般的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己憚籍矣。”

4、

沖冠眥裂[?chōng guàn zì liè?]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眥裂,睜裂眼眶。

出處: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5、

從壁上觀[?cóng bì shàng guān?]

釋義: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壹旁看著,不動手幫助。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6、

獨斷專行[?dú duàn zhuān xíng?]

釋義:行事專斷,不考慮別人的意見。形容作風不民主。

出處: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在他卻不免有點獨斷獨行,不把督撫放在眼裏。”

7、

孤立無援[?gū lì wú yuán?]

釋義:只有壹個人或壹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五回:“莊公既礙姜氏之面,又度公孫滑孤立無援,不能有為。”

8、

江東父老[?jiāng dōng fù lǎo?]

釋義:江東:古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地區;父老:父兄輩人。泛指家鄉的父兄長輩。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笑曰:‘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壹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和何面目見之?’”

9、

錦衣行晝[?jǐn yī xíng zhòu?]

釋義:富貴了須回歸故裏。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10、

力能扛鼎[?lì néng gāng dǐng?]

釋義:扛:用雙手舉起沈重的東西。鼎:三足兩耳的青銅器。形容氣力特別大。亦比喻筆力雄健。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11、

棄書捐劍[?qì shū juān jiàn?]

釋義:比喻胸懷大大誌的人不屑於小事。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壹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

12、

三戶亡秦[?sān hù wáng qín?]

釋義:三戶:幾戶人家;亡:滅。雖只幾戶人家,也能滅掉秦國。比喻正義而暫時弱小的力量,有暴力的必勝信心。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13、

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14、

四面受敵[?sì miàn shòu dí?]

釋義:各個方面受到敵對勢力的威脅或攻擊。

出處:春秋·齊·管仲《管子·國蓄》:“四面受敵,謂之衢處之國。”

15、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

釋義:以之為羞見故鄉人之典實。

出處:語本《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壹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16、

亡秦三戶[?wáng qín sān hù?]

釋義: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之事。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17、

先發制人[?xiān fā zhì rén?]

釋義: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18、

項莊舞劍[?xiàng zhuāng wǔ jiàn?]

釋義: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出處:清·劉坤壹《致張香濤書》:“[定興]乃於署督篆任內,奏參銀元局及淮山鹽務,牽涉敝署,不無激射之詞,論者謂為項莊舞劍,而弟因未嘗稍存芥蒂也。”

19、

有進無退[?yǒu jìn wú tuì?]

釋義:只有前進,沒有後退。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六十壹回:“軍中無戲言!吾二人當親冒矢石,晝夜攻之,有進無退。”

20、

政由己出[?zhèng yóu jǐ chū?]

釋義:政令由壹己發出。指把持大權,獨斷專行。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21、

彘肩鬥酒[?zhì jiān dòu jiǔ?]

釋義:形容英雄豪壯之氣。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鄉立,瞋目視項王……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壹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

22、

別有用心[?bié yǒu yòng xīn?]

釋義:用心:居心,打算。心中另有算計。指言論或行動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圖。

出處:宋 朱熹《與劉子澄書》:“方別尋得壹頭緒,似差簡約端的,始終文字言語之處,真別有用心處。”

23、

不勝杯杓[?bù shèng bēi sháo?]

釋義:不勝:經不起。杓:舀東西的器具。杯杓:泛指酒器。比喻喝酒太多,已經醉了。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24、

杯羹之讓[?bēi gēng zhī ràng?]

釋義:指受人挾持,惹人譏誚。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載,楚漢相爭,漢軍斷絕楚軍糧草,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對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壹桮羹。”

25、

沐猴而冠[?mù hóu ér guàn?]

釋義: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26、

取而代之[?qǔ é dài zhī?]

釋義: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壹事物代替另壹事物。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27、

衣繡夜行[?yī xiù yè xíng?]

釋義:衣:穿。繡:錦繡。穿著精美鮮艷的錦繡衣服夜間上街行走。比喻人富貴以後不為人知。亦作“衣錦夜遊”、“衣錦夜行”。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28、

目眥盡裂[?mù zì jìn liè?]

釋義:目眥:眼眶。眼眶都瞪裂了。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出處:

29、

破釜沈舟[?pò fǔ chén zhōu?]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

30、

作壁上觀[?zuò bì shàng guān?]

釋義: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壹旁看著,不動手幫助。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