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傑聞誌士不飲強泉之水,精者不受啫來之食出自那裏面

傑聞誌士不飲強泉之水,精者不受啫來之食出自那裏面

《禮記·檀弓下》: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屍佼《屍子》(節錄):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 盜泉:在今山東省泗水縣。孔子不喝“盜泉”水,因為他憎惡這個名字。舊時人們飲用這句話,表示堅守節操,不汙其行。屍佼是戰國時法家,著有《屍子》,已佚,後人有輯本。

《屍子》卷下:“﹝ 孔子﹞過於 盜泉 ,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

《淮南子·說林訓》:“ 曾子立廉,不飲盜泉。”

《後漢書·列女傳》:“河南樂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嘗行路,得遺金壹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於野,而遠尋師學。”

唐·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禦》詩:“廻車避朝歌 ,掩口去盜泉。”

《舊唐書·趙隱王徽等傳論》:“ 徽誌吐盜泉,脫身虎口,功名不墜,君子多之。”

《文明小史》第五七回:“妳既然執定了這個渴不飲盜泉 ,饑不食漏脯的宗旨,我也不敢進辭了。”

白蕉《江浦》詩:“米鹽今日貴,兒女昔年嬌。不飲盜泉水,愁聞吳市簫。”

《樂羊子妻》:“妾聞誌士不飲盜泉之水。”

後以“盜來之水”比喻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東西。

孔子不飲盜泉水

有壹年,天大旱,卞邑遭受災荒,顆粒無收,老百姓餓得連樹皮都剝著吃光了,可是官府照常要錢糧。官逼民反,有壹個叫劉夏子的莊稼漢,領著壹大幫子人,上了卞城北的青龍山,在那裏占山為王造了反。他們人多勢眾,連官府也沒有辦法。正在發愁,孔子和他弟子們來了,卞邑大夫說起這件事,孔子問:“老百姓為什麽要造反?”,大夫說:“年成不好,災荒趕的”。孔子說:“妳為什麽不少收錢糧呢?”大夫說:“收這些錢我還不夠花的,哪能再少收?反正不動武是不行的!”孔子說道:“這還用殺人嗎?我去把他們叫下山來吧。” 

孔子只帶了高柴壹個徒弟,走到了青龍山下。山上劉夏子聽說是孔子師徒來了,便打發人請他上山。孔子說:“只要妳歸順了官府,我馬上就上山,只要妳還是盜人,我就不上山。”劉夏子怎麽能歸順?談了很長時間談不攏。當時天很熱,孔子和高柴都渴得很厲害,劉夏子叫人端了壹碗水給他師徒兩個喝。高柴正要喝,孔子卻大聲地阻止說:“這種泉水喝不得!”劉夏子很奇怪,說:“夫子,這是山上的清泉水,喝了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為什麽不喝?”孔子說道:“山為盜占,盜山也!盜山之泉,盜泉也!君子不飲盜泉之水!”

《禮記·檀弓下》記載:春秋時齊國鬧饑荒,黔敖在路旁施舍食物,對壹個饑民說:“嗟!來食。”饑民說,我正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後用“嗟來之食”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禮記·檀弓下》

解釋

“嗟來之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於現在的“餵”。貶義詞。

故事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老百姓就沒法活了。這壹年,齊國大旱,壹連3個月沒下雨,田地幹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壹個個都要被餓死了。可是富人家裏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

有壹個富人名叫黔敖,看著窮人壹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樂禍。他想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但又擺出壹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舍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壹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壹個窩窩頭,並且傲慢地叫著:“叫花子,給妳吃吧!”有時候,過來壹群人,黔敖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在壹旁嘲笑地看著他們,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這時,有壹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只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發,衣衫襤褸,將壹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壹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面孔,壹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敖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壹碗湯,對著這個饑民大聲吆喝著:“餵,過來吃!”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熬又叫道:“嗟(jiē),聽到沒有?給妳吃的!”只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敖說:“收起妳的東西吧,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這樣的嗟來之食!”

黔敖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竟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頓時滿面羞慚,壹時說不出話來。

本來,救濟、幫助別人就應該真心實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對於善意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嗟來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氣的饑民的精神,值得我們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