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思是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上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沈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基本釋義原意是在水上,水可以載著舟行駛,同樣也可以讓舟覆滅。對於天下而言,黎民就好像是眾多水滴匯成的大海,天子就好似海上的壹片舟。比喻在平時,壹樣事物往往存在兩面性。
出處《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示例歷史是面鏡子,人民的利益高於壹切,“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民心不可欺。
近義詞亦可覆舟、民為邦本、覆舟載舟。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成語故事:
戰國時,邯鄲籍著名思想家荀況,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意思是說:統治者像是壹條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起來,也可以將船淹沒掉則唐貞觀後期,魏征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十分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壹光輝思想,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
成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載舟覆舟”便源於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談論君與民的關系及其重要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