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有什麽成語出自矛與盾文言文

有什麽成語出自矛與盾文言文

1. 文言文

成語“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長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觸。

矛:長矛,古代用於進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於防守的武器。

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難壹》: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徠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出手,他不惜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肆吹噓:“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壹次鍛造而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麽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壹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墻根的矛,更加肆無忌憚地誇口:“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這根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壹經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壹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壹條漢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妳剛才說,妳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麽矛都不能戳穿;而妳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麽盾都不可抵擋。那麽請問:如果我用妳的矛來戳妳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言以對,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現在用這個詞來表示自己說的話不能自圓其說。比如:“妳剛才的發言前後自相矛盾,別人不知道該怎麽理解。”

2. 成語自相矛盾的小古文

壹、原文:出自秦 韓非《韓非子·難壹》: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譯文: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誇耀自己的盾很堅硬,說:“無論用什麽東西都無法破壞它!”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麽東西都能被其破壞!”,市場上的人質問他:“如果用妳的矛去刺妳的盾,它們將怎麽樣?”,那個人無法回答。眾人嘲笑他。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同存在的。

擴展資料

相關成語

自相矛盾 [ zì xiāng máo dùn ]

解釋: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出自:北齊 魏收《魏書·明亮傳》:“辭勇及武;自相矛盾。”

譯文:沒有勇敢的品格與相對應的武力;真是前後抵觸。

3. 與矛和盾有關的成語故事

自相矛盾,出自於《韓非子》,講的是:有壹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盾堅固得很,隨便用什麽矛都戳 *** ,說他的矛銳利得很,隨便什麽盾都戳的穿.有個圍觀的人問道:“用妳的矛刺妳的盾會怎麽樣”時,此人無以對答.後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語前後不統壹.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

矛(máo),兵器名,是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是戰爭中常用兵器.長柄,有刃,用以刺敵.始於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後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雙手握柄,以直刺或戮為主的戰鬥使用方法.

盾,古人稱“幹”,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幹戈相見”等詞.後後來還稱作“牌”、“彭排”等.傳說我國最早的盾,遠在黃帝時代就有了.《山海經》中有關於“刑天”這位英雄人物的神話,描寫他壹手操幹,壹手持斧,揮舞不停的雄姿.陶淵明為此寫詩贊道:“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盾作為壹種“主衛而不主刺”的衛體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經存在.到唐代時,盾改稱“彭排”.宋代時正式稱“牌”.明清兩代沿襲宋習,稱牌而不再稱盾.

4. 矛與盾的譯文+原文

矛與盾

[原文]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妳的矛,去刺妳的盾牌,會怎麽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