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兵堅城
拼音:dùn bīng jiān chéng
解釋:頓:停留;堅城:堅固的城池。把軍隊停駐在敵人的堅固城池下。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頓之燕堅城之下。”
示例:若先攻西安,不能卒下,~,死傷必多。 ★《資治通鑒·漢紀·光武帝五年》
頓挫抑揚
拼音:dùn cuò yì yáng
解釋:形容詩文作品或音樂聲響等高低起伏、停頓轉折,和諧而有節奏。
出處: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靖節·休齋論〈歸去來辭〉》:“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
示例:但這是當時的風氣,要激昂慷慨,~,才能被稱為好文章。 ★魯迅《〈集外集〉序言》
近義詞:抑揚頓挫
反義詞:平鋪直敘
語法:作定語、狀語、補語;形容聲音
頓腹之言
拼音:dùn fù zhī yán
解釋:猶言肺腑之言。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25回:“常言酒發頓腹之言。”
示例:請仔細回味他這番~。
近義詞:肺腑之言
語法:作主語、賓語;指真心話
頓綱振紀
拼音:dùn gāng zhèn jì
解釋:整頓朝綱,重振法紀。
出處:《資治通鑒·周顯王四十八年》:“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胡三省註:“頓,謂整頓。”
語法:作謂語、賓語;用於治國
頓腳捶胸
拼音:dùn jiǎo chuí xiōng
解釋:形容情緒激烈的樣子。同“頓足搥胸”。
出處:《中國民間故事選·打碎的碗》:“可是國王頓腳捶胸地罵道:‘沒用的東西們,如果發現碗上有壹道裂紋,就反妳們每本個中絞死壹個!’”
示例:有時候,工作沒有做好,就~,恨不得把自己撕成幾半。 ★昊運鐸《把壹切獻給黨·我們的工廠》
近義詞:頓足捶胸
語法:作謂語、狀語;形容極度悲痛的樣子
頓開茅塞
拼音:dùn kāi máo sè
解釋:頓: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出處:《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示例:只不過短短十多分鐘的談話,可是他好像使林道靜~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 ★楊沫《青春之歌》第壹部第六章
近義詞:豁然開朗、恍然大悟
反義詞:大惑不解、壹竅不通、冥頑不靈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壹下子打開思路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高子在學習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堅持到底。孟子批評他說:“山上的小道雖窄,如果經常有人走,就會變成壹條大路,如果壹段時間沒人走,就會被茅草堵塞。妳的心被茅草堵塞了,所以不能進步。”
頓口無言
拼音:dùn kǒu wú yán
解釋:張口結舌,說不出話。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壹百四回:“王慶被範全說得頓口無言。”
示例:他的壹席話,使在場的人個個~。
近義詞:張口結舌、啞口無言
反義詞:伶牙俐齒
語法:作謂語、狀語;形容張口結舌
頓口拙腮
拼音:dùn kǒu zhuō sāi
解釋:比喻嘴笨,不善於說話。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回:“好妹妹,我是頓口拙腮,可不能壹句壹句同妳套!”
頓首再拜
拼音:dùn shǒu zài bài
解釋:頓首:以頭叩地而拜;再拜:拜兩次。古代的壹種跪拜禮。亦指舊時信劄中常用作向對方表示敬意的客套語。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勾踐頓首再拜曰:‘孤嘗不料力,乃與吳戰,困於會稽,痛入於骨髓,日夜焦唇幹舌,徙欲與吳王接踵而死,孤之願也。’”
示例:新正,伏冀為國自重。某~。 ★宋·王安石《與王宣書徽》
語法:作謂語、狀語;用於客套語
頓學累功
拼音:dùn xué lěi gōng
解釋: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頓足不前
拼音:dùn zú bù qián
解釋:停頓下來不前進。
示例:她~,害怕有人從中作梗。
近義詞:停滯不前、裹足不前
反義詞:快步流星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停滯不前
頓足捶胸
拼音:dùn zú chuí xiōng
解釋:用腳跺地,以拳捶胸。形容極度悲痛或惱怒,到了極點。
出處:元·無名氏《白兔記》第十四折:“他那裏醉朦朧語言都不省,只獲得頓足捶胸也,短嘆長籲千萬聲。”
示例:只見楊子哀號哽咽,~,撫棺長恨,欲拔劍自刎。 ★明·吳元泰《東遊記》第七回
近義詞:呼天搶地
反義詞:手舞足蹈
語法:作謂語、狀語;形容極度悲痛的樣子
頓足搥胸
拼音:dùn zú duī xiōng
解釋:邊跺腳邊擊打胸脯。形容情緒激烈的樣子。
出處:《水滸傳》第壹○二回:“王砉頓足搥胸道:‘是我不該來看那逆種!’”
示例:靈車隊,萬眾心相隨,只見靈車去,不見總理歸,~悲欲絕,呼喚總理淚紛飛。 ★《光明日報》1977.1.9
頓足搓手
拼音:dùn zú cuō shǒu
解釋:頓:以腳扣地;搓:手相摩。形容著急惋惜的樣子。
出處:頓:以腳扣地;搓:手相摩。形容著急惋惜的樣子。
示例:他在山上急得~,還是無法下山。
近義詞:抓耳撓腮
反義詞:鎮定自若
語法:作謂語、狀語;指著急的樣子
頓足捩耳
拼音:dùn zú liè ěr
解釋:形容束手無策的困態。
出處:宋·王銍《默記》卷上:“晉公候於閣門,見其甚久。則頓足捩耳雲:‘無及矣。’”
語法:作定語、狀語;用於人的神態
頓足失色
拼音:dùn zú shī sè
解釋:頓足:跺腳。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形容十分驚慌。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促織》:“成倉猝莫如所救,頓足失色。”
頓足椎胸
拼音:dùn zú zhuī xiōng
解釋:形容情緒激烈的樣子。同“頓足搥胸”。
出處:劉立凱《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廣州眾搗毀日貨》:“社會人心異常興奮,甚至婦人、孺子、車夫、苦力,風元不口談抵制,戟批痛罵,握拳怒目,頓足椎胸。”
近義詞:頓足捶胸、頓腳捶胸
語法:作謂語、狀語;形容極度悲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