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戰國時期成語典故有哪些

戰國時期成語典故有哪些

戰國時期成語典故有哪些如下:

1、智子疑鄰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韓非子·說難》中的《顏則旭篇》。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寓意: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而遭到了不同的對待;要虛心接受正確的意見,對人不能持有偏見,客觀公正地評價壹個人,應該實事求是,決不能智子疑鄰;向別人進言要註意自己和聽者的關系,以免生出不必要的麻煩,用現在的話說是“不要多管閑事”。

2、鄭人買履

這個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寓意:諷刺那些墨守陳規,固執己見,死守教條,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采取靈活對策的人。

3、刻舟求劍

這是壹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寓意:壹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應該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改變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條,否則會壹事無成。同時告誡人們不能平面、靜止地看待問題。

4、東施效顰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莊子·天運》。

原文:故西施病心而顰其裏,其裏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寓意:告訴我們不要壹味的模仿別人,要知道別人為什麽這樣做,這樣做好在哪裏。不然,最終只會成為笑話。

5、邯鄲學步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莊子·秋水》。

原文: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寓意:告訴我們不要壹味的模仿別人,要知道別人為什麽這樣做,這樣做好在哪裏。不然,最終只會成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