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描寫人的品質:
平易近人 寬宏大度 冰清玉潔 持之以恒 鍥而不舍
廢寢忘食 大義凜然 臨危不俱 光明磊落 不屈不撓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二、描寫人的智慧:
料事如神 足智多謀 融會貫通 學貫中西
博古通今 才華橫溢 出類拔萃 博大精深
集思廣益 舉壹反三
三、描寫人物儀態、風貌:
憨態可掬 文質彬彬 風度翩翩 相貌堂堂 落落大方
鬥誌昂揚 意氣風發 威風凜凜 容光煥發 神采奕奕
四、描寫人物神情、情緒:
悠然自得 眉飛色舞 喜笑顏開 神采奕奕 欣喜若狂
呆若木雞 喜出望外 垂頭喪氣 無動於衷 勃然大怒
五、描寫人的口才:
能說會道 巧舌如簧 能言善辯 滔滔不絕 伶牙俐齒
出口成章 語驚四座 娓娓而談 妙語連珠 口若懸河
六、含有人體器官的成語
眼高手低 目瞪口呆 胸無點墨 頭重腳輕 手足輕深
口是心非 手疾眼快 手疾眼快 耳聞目睹 頭破血流
眉清目秀 袖手傍觀 口出不遜 手無縛雞之力
七、描寫人物動作:
走馬觀花 歡呼雀躍 扶老攜幼 手舞足蹈
促膝談心 前俯後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後繼 張牙舞爪
八、描寫人物神態的成語
心曠神怡 心平氣和 目不轉睛 呆若木雞
眉開眼笑 愁眉苦臉 愁眉緊鎖 目瞪口呆
垂頭喪氣 嬉皮笑臉
九、描寫英雄人物的成語
壹身正氣 臨危不懼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瀾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鎮定自若 化險為夷
2. 寫成語小故事500字井底之蛙 壹只青蛙坐在井裏,壹只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
青蛙問小鳥:“妳從哪兒飛來呀?” 小鳥回答說:“我從遠處飛來。我在天空中飛了壹百多裏,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麽大,還用飛那麽遠嗎?” 小鳥說:“妳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裏,壹擡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妳是弄錯了。不相信,妳跳出井口來看壹看吧。”
這個“坐井觀天”的成語故事家喻戶曉,通常用來比喻某人的見識有限,眼光短淺。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
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
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可是卻沒有兔子再撞到樹上。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狐假虎威 有壹天,壹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裏轉悠,突然發現了壹只狐貍,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壹頓了。
狐貍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後,前景壹定不妙,於是就編出壹個謊言,對老虎說:“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來當百獸之王的,妳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會饒恕妳的。” 老虎對狐貍的話將信將疑,便問:“妳當百獸之王,有何證據?”狐貍趕緊說:“妳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以隨我到山林中去走壹走,我讓妳親眼看看百獸對我望而生畏的樣子。”
老虎想這倒也是個辦法,於是就讓狐貍在前面帶路,自己尾隨其後,壹道向山林的深處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種獸類遠遠地看見老虎來了,壹個個都嚇得魂飛魄散,紛紛奪路逃命。
轉了壹圈之後,狐貍洋洋得意地對老虎說道:“現在妳該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獸,有誰敢不怕我?” 老虎並不知道百獸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貍的謊言。狐貍不僅躲過了被吃的厄運,而且還在百獸面前大抖了壹回威風。
對於那些像狐貍壹樣仗勢欺人的人,我們應當學會識破他們的伎倆。 畫蛇添足 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後,把壹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
門客們拿著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麽多人喝壹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幹脆給壹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
可是到底給誰好呢?於是,門客們商量了壹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壹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壹人拿壹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壹個人畫得很快,不壹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於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
正待他要喝酒時,他壹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只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壹個人壹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歸我喝!”那個人笑著說:“妳到現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只腳而已。”
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妳要給它添幾只腳那妳就添吧,酒反正妳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著本屬自己而現在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後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為是,喜歡節外生枝,賣弄自己,結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這個畫蛇添足的人嗎? 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
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著壹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麽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壹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壹把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壹聲巨響,把他嚇了壹大跳。
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鐘嗎?他心裏壹急,身子壹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麽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鐘來,壹下壹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
3. 用幾個成語寫成故事、壹、
穿越時空,我到了大唐,搖身壹變成了壹家酒店的大廚,我廚藝超群,食客蜂擁而來,老板青眼相加。在大唐,我如魚得水,樂不思蜀,可惜好景不長,我因為殺生而深感不安,決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避開鬧市靜修,潛心佛學之余,醉心於書法,大師沒做成,民間倒有了我壹字千金的傳聞。
二、
昨天,我和小胖、小明在壹起說話。王吉居然嘲笑我們說:“喲喲喲,三個臭皮匠賽過壹個諸葛亮,妳們三個在壹起嘀咕,合計出啥金點子了?”我們很生氣,大聲說:“今天我們非把妳昨天作業沒做的事告訴妳媽媽不可。”他慌了,苦苦哀求我們不要說,我們不為所動。他知道覆水難收,不出點血是不行的,就請我們吃燒烤。沒想到這家夥在學校不得人緣,在燒烤店裏卻如魚得水,他親自出馬,為我們烤了個香辣雞翅。等我們吃過,他涎著臉問:“這下成了?”我們故意不說話,他苦著臉說:“哎呀呀,這個成都化了我幾十塊大洋了,難不成還壹字千金?”我們都被他的滑稽樣子搞笑了,故意逗他說:“這裏很好,我們不想走了。”他壹把拖起我們,大叫道:“好哥兒們,千萬不可樂不思蜀,這裏是害人的地方,瞧我這大肚子就是被這裏的老板害的。”我們大笑著壹起離開了。
4. 成語故事抄寫300個(壹)鐵杵磨針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壹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麽事情,只要有恒心,壹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壹定是沒有問題的。(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
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
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 釋讀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四)盲人摸象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壹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
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
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壹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妳找壹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
使者很快就湊集了壹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
鏡面王說:“妳明天壹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壹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麽重大的事情。
不壹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
5. 用這4個成語寫壹段小故事古代有個小夥子,喜歡琢磨事,整天想入非非,期盼壹日暴富。
可是做什麽也沒有興趣,老是見異思遷。壹日他鬼使神差,來到松樹下,看見松鼠,上上下下自由自在,好生羨慕,便想學習,每天對著大樹望著松鼠,手腳並用,爬上爬下,累了就趴在松樹上休息,餓了就吃松子,久而久之,也練就了壹身本領。
可是忘記了人類的語言。他的父母感到無可奈何,請人給他送飯,他不吃,讓他回家他不肯。
日久天長,不再管他。後來有個和尚給他講經說道,告訴他所作所為皆是不經之談,人必須老老實實做事,不能夠翻雲覆雨。
他才如夢方醒。回歸正常人的生活。
6.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
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壹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問重耳:“妳若有壹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麽報答我呢?”重耳略壹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麽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麽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壹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壹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壹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
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