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略染微紅,讀音為lue ran wei hong,是壹個成語,意思是指略為染壹點紅色。

略染微紅,讀音為lue ran wei hong,是壹個成語,意思是指略為染壹點紅色。

虛指。略微,稍稍的意思。

古時,人們以山中的赭石、丹砂、綠礬等天然有色礦物研磨成粉,用來塗抹衣物。這表明原始形態的染色,已經得到壹定程度的發展。據《周禮·天官·染人》記載:“凡染,春暴練,夏纁玄,秋染夏,冬秋功。掌凡染事。”意思是,染人負責染絲帛。凡是染色,春天煮練曝曬絲帛,夏天染黃赤色和淺黑色,秋天染彩色,冬天進獻染好的絲帛成品,並掌管好壹切染色的事務。周代,各地應用石染、草染、木染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官府設有掌草、染人等專門機構,負責分管染色工藝的各個環節,從而形成了完整的染色體系。

古代先民不僅掌握了媒染、劑染等技術,還創造出“壹染縓、再染窺、三染纁”的多次套染法。其間,紅、藍、黃“三原色”均已獲得,並依此調配套染出五顏六色來。我國的考古專家,對現存出土的周至秦漢紡織品的色象做過粗略統計,有浸染色29種,滌染色7種,尤以絳紫、煙色、墨綠、藍黑、朱紅等色,染得最為深透均勻。染品用色厚重,立體感強,無滲透汙漬,紋飾清晰,全幅印到。永安境內時稱“浮流”,屬閩中郡。土著閩越族人雖生產力低下,然而也掌握了基本的染色技術,在運用本地染色資源等方面,可能還優於漢族。西晉末年,中原士族避亂南渡,部份入境沿江而居,這對本地疆域的開發和染色技術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在靠近城市的地方種壹頃紅花,當年的收入相當於三百匹絹,外加兩百斛米。而“種藍十畝,敵谷田壹頃。能自染青者,其利又倍矣。”唐宋時期,朝廷置少府監,屬下設織染署。封建帝王將服飾顏色作為區分尊卑、貴賤、貧富、善惡的標誌,明文規定皇室服赭黃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緋,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庶民服白,商人服皂。“上可以兼下,下不得僭上”,等級極其森嚴。因此,練染之作開始分色而坊。如“紅坊”,只染大紅、露桃紅。“漂坊”,只染建黃為白。“藍坊”,只染天青、淡青、月下白等。“雜色坊”,限染黃、綠、黑、紫、水墨、古銅、血牙、駝絨、蝦青、佛面金等色。官府的限色禁令,雖阻礙了染色業的全面發展,但對各染坊起到規模化、專業化的促進作用。至宋元時,福建已是南方最重要的絲綢產地之壹,染色業與之齊肩並進。閩北的“建陽錦”、“建寧錦”等因質地柔軟,色彩繽紛,圖案富麗,成為貢品,並大量外輸。

明清時期,永安境內已有肩挑染擔走村串戶。而後,有江西豐城、南城壹帶的人,在城內開設染坊。由於本地境內染色資源十分豐富,如藍靛、茜草、枙子等幾種主要染色植物遍布山中,吸引了大批汀州府人前來采摘、種植和制作染料,他們被永安人稱為“采藍家”和“靛青客”。藍靛,俗稱“大葉青”,學名“馬藍”。茜草,又名“紅根草”或“入骨丹”,本地山野鄉民時用它來染“紅蛋”,故又稱“染蛋藤”。兩種染草,均叢生於山野坡地上,後改由人工種植。藍草有五種,即茶藍、蓼藍、馬藍、吳藍、莧藍等。“采藍家”清乾隆年間(1736—1795)上海染坊已有分工,按所染色的不同,分藍坊(專染天青、淡青、月白等色)、紅坊(專染大紅、露桃紅等色)、漂坊(專漂黃糙為白)、染色坊(專染黃、綠、黑、紫、古銅、水墨、血牙、駝絨、蝦青、佛面金等色)等。

染坊,有“大行邱”和“小行邱”之分,清朝末期還出現了“洋色邱”。大行以染成批匹布、單色、印花等為主,形成流水線、規模化生產,各道工序分工非常明確。小行以染零星雜色布料及舊衣為主,事無巨細樣樣都要拿得起。而“洋色邱”,是指專門使用外國進口染料的染坊。“缸中染就千機錦,架上香飄五色雲。”在長期的社會生產過程中,為了維護本行的利益,逐漸形成了染匠的隱語切口。如,他們稱染料為“膏子”,赭色為“衣黃”,淺藍為“魚肚”,靛青為“爛汙”,滕黃為“蛇屎”,鉛粉為“銀屑”,綠色為“翠石”,白色為“月白”,墨色為“藍元”,色淺為“亮”、色深為“暗”,盛放各色染料的瓦缽為“豬缸”等等。還有,待染的棉紗為“千緒”,棉布為“硬披”,綢布為“軟披”,衣服為“片子”,帽子為“瞞天”,長衫為“套子”,馬夾為“脫臂”,女裝為“陰套”,成批的布料為“匹頭”,印花用的橫板為“花身”,開具的單據為“飛子”等。染匠還把石灰稱為“白鹽”,染缸為“墨悲”或“酸口”,染缸下的地竈為“地龍”,從染鍋中提染件的絞棍為“棍頭”,晾布的高木架為“天平”,楠竹桿為“長簫”,軋光的碾布石為:“上石元寶”,涼曬染布為“鬥光”,理布的橙子為“瘦馬”,刷染坊的掃帚為“灑子”,染坊裏染工的主管師傅為“管缸”,有技術的染匠為“場頭”等等。

三分顏色上大紅(三分顏色開染坊):形容人家給壹點好臉色給他,他就意味自己了不起,得意忘形,自大,不自量力等含義。

北宋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壹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壹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