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例(劉鳳舞《民國春秋?6?1第十八章?6?1天府英魂》):“二人互相標榜為房謀杜斷,輔車相依。
解說唐太宗李世民時,宰相房玄齡與杜如晦***掌朝政,唐朝之規章法典皆多為其所制。房氏多謀略,杜氏善決斷,是以人稱之為“房謀杜斷”。唐太宗時與之商談國事時,房氏常出謀劃策,但優柔寡斷。而杜氏果斷立決,取拾得當。二人齊心協力,搭配得宜,佐唐太宗治天下。
房謀杜斷原指房玄齡出謀與杜如晦善斷。後喻兩人合作無間,配合得當,常用此語。
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計謀,傳為美談。後人因以房謀杜斷喻指同心協力,配合默契,同掌朝政,謀劃國家大事。元雅琥《上執政政四十韻》:“房謀兼杜斷,蕭律繼曹遵”(蕭規曹隨)。
房玄齡(579-648),字喬(壹說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隋末舉進士,任隰城尉。唐兵入關中,歸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參與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貞觀元年(627年)為中書令。後任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他長期執政,與杜如晦、魏征等同為唐太宗的重要謀臣。後封梁國公。曾受詔重撰《晉書》。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隋末曾任滏陽尉。唐兵入關中,助李世民籌謀,臨機善斷,官陜東道大行臺司勛郎中。太宗即位後,累官至尚書右仆射,與房玄齡***為輔弼,訂定各種典章制度。時人合稱“房杜”。
杜如晦少年時聰明伶俐,悟性極高,精神豐采超乎常人。歸唐後,李世民任用他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改任陜州長史。李世民封王後,開府置屬,廣攬人才,羅致博學之士18名,命畫家閻立本作肖像,文學家褚亮題像贊,辟文學館,令18人輪三番值班。李世民早晚入館討論文籍政事,徹夜不倦,時人稱為“十八學士登瀛州”。房杜兩人名列前茅,高居榜首。
且說房玄齡聞知杜如晦外遷,便對李世民勸道:“王府僚屬升遷外調的人很多,其他人都不足惜。惟杜如晦聰明過人,洞達事理,是輔佐您治國安邦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假如您僅想保住自己的封地,就可以不用他;如果壹定要得天下的話,那麽非用杜如晦不可。”於是,李世民便留杜如晦為秦王府掾史,封建平縣男,補授文學館學士,並為之作像贊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
唐太宗貞觀初年,房玄齡、杜如晦任左右相,珠聯璧合,為“貞觀之治”立下汗馬功勞。杜如晦比房玄齡小6歲,卻先房玄齡18年去世,可謂英年早逝。有壹天,唐太宗在吃味道鮮美的甜瓜時,忽然想起了杜如晦,不禁潸然淚下,吃了壹半便停下了,派人將另外的半個甜瓜放到杜如晦靈位上,以示悼念祭奠。後來,唐太宗將黃銀官帶賜予房玄齡時,又對他說:“杜如晦曾經和妳壹起齊心協力輔助我,今日賞賜,卻只有妳壹人了!”言罷不禁又黯然淚下。因為當時民間有黃銀帶能祛除鬼神惡氣的說法,所以不便賜給杜家黃銀帶。太宗便叫人取來金帶,派房玄齡親自送到杜家去。魏征死後,太宗駕臨吊喪,親視大殮,撫棺哭別,自制碑文書石,語侍臣曰:“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見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征歿,朕亡壹鏡矣!”不久,下詔在淩煙閣(後人稱功臣閣)中繪功臣像,為二十四名開國元勛樹碑立傳,長孫無忌,趙郡王孝恭以下,杜如晦名列第三,魏征居四,房玄齡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