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詞條:文以載道
成語發音:wén yǐ zài dào
成語釋疑:載:裝載,引伸為闡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為了說明道理,弘揚精神的.
成語出處:宋·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成語示例:古人說“文以載道”,用現在的話說,寫文章就是表達思想.(郭沫若《關於文風問題答〈新觀察〉記者問》)
用 法 復雜式;作謂語;指用文章來說明道理
燈 謎 路碑;留下買路錢
“文以載道”的藝術命題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頤提出來的.他在《周子通書·文辭》中說:“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塗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美則愛,愛則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不從也.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這裏所說的“道”,是指儒家的傳統倫理道德.周敦頤認為,寫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揚儒家的仁義道德和倫理綱常,為封建統治的政治教化服務;評價文章好壞的首要標準是其內容的賢與不賢,如果僅僅是文辭漂亮,卻沒有道德內容,這樣的文章是不會廣為流傳的.
三國時期的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載道”.其實“文以載道”的思想,早在戰國時《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
後來唐代文學家韓愈又提出的“文以貫道”之說,他的門人李漢在《昌黎先生序》中說:“文者,貫道之器也.”.
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貫道”,實即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文以載道”.文以載道的“道”,究竟是什麽?其實從荀子的“文以明道”到現在的“文以載道”,道”的內涵與外延都因時或人而改變的.在本文中“道”的釋意,不是道路,也不是老子《道德經》裏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種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義、正義、倫理的意思.換成現代人的說法,就是人類良心,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