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若有若無的意思

若有若無的意思

形容事物不清晰或關系不親密。

若有若無,漢語成語,拼音是ruò yǒu ruò wú,意思是形容事物不清晰或關系不親密。出自《菜根譚·閑適》。

出自:明·洪應明《菜根譚·閑適》:“若有若無,半真半幻,最足以悅人心目而豁人性靈。真天地間壹妙境也。”

譯文:事物不清晰,半真半幻,最足以悅人心目,開闊人們性情。真是天地間壹妙境界。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示例:天黑下來的時候,遠處的山巒感覺若有若無,雖然不敢妄下斷語這壹帶會有人打劫,但走夜路的人們,這時都會有點提心吊膽。

近義詞:若隱若現、若明若暗、若存若亡。

若有若無近義詞解析

1、若隱若現

解釋:隱隱約約,看不清楚。

出自: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珠兒》:“李驚,方將詰問,則見其若隱若現,恍惚如煙霧,宛轉間已登榻。”

譯文:李驚訝,正要詢問,只見那隱隱約約,看不清楚,恍惚如煙霧,轉身之間已經上床。

2、若明若暗

解釋:好像明亮,又好像昏暗。比喻對情況的了解或對問題的認識不清楚。

出自:現代《改造我們的學習》:“在這種態度下,就是對周圍環境不作系統的周密的研究,單憑主觀熱情去工作,對於中國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3、若存若亡

解釋:有時記在心裏,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出自:老子·春秋《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譯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有時記在心裏,有時則忘記掉;下士聞道,大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