隅的讀音yú,意思是山水等彎曲邊角處;角落。
隅是壹個漢字,讀音yú,意思是指屋隅;角落:墻隅;隅中:將近中午的時候;靠邊的地方:海隅;負隅頑抗。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憑借險阻,頑固抵抗。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隅是左右結構,部首為阝。
形聲。字從阜(fù),從禺(yú),禺亦聲。阜是土山。禺意為角落,阜與禺聯合起來表示土山的角落、土山的內凹處。
本義是土山的下部像人的大腿那樣張開所形成的角落。說明:本字亦可寫作從阜從果,見《漢語大字典》袖珍本第1773頁。果指形狀像瓜果的男性生殖器(如陰莖像黃瓜絲瓜之類)。阜與果聯合起來表示土山的下部像人的大腿那樣張開,果在大腿根部。
隅也是村級地名,很多鄉鎮或辦事處以鄉鎮中心的十字型的街道為界,劃分為四個行政村區域,根據所處位置劃分為東北隅,東南隅,西北隅,西南隅這四個自然行政村。而十字街頭則稱為隅首。
包含隅字的成語:
1、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拼音:shī zhī dōngyú,shōu zhī sāng yú)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後漢書·馮異傳》。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原義是早晨丟失了,傍晚得到了(東隅:指日出處,借指早晨。桑榆:日將落時余光在桑榆之間,因用以指日落處,借指傍晚)。後比喻開始時或暫時在某壹方面失利,但最終得到了補償。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定語、分句;多含褒義。
2、負隅頑抗(拼音:fù yú wán kàng)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出自戰國·孟子《孟子·盡心下》。負隅頑抗本義是指憑借險阻,頑固抵抗,依仗某種有利的條件,頑固進行抵抗,現多形容敵人態度不老實,拒絕投降;在句中壹般充當謂語、定語、賓語,多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