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甕中之鱉成語?

甕中之鱉成語?

『壹』 甕中之鱉的之換成什麽字還是壹個成語

甕中捉鱉 [wèng zhōng zhuō biē]

[解釋] 從大壇子裏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對象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來...

[出自] 元·康進之《梁山泊李逵負荊》:“這是揉著我山兒的癢處;管教他甕...

『貳』 動物成語喻指哪些人:甕中之鱉

甕中之鱉 拼音:wèng zhōng zhī biē 解釋:困在甕中的甲魚。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東西。

『三』 和鱉有關成語

成語:甕中之鱉

拼音:wèng zhōng zhī biē

解釋:困在甕中的甲魚。比喻已在掌握之中,版逃跑不了的東西權。

成語:證龜成鱉

拼音:zhèng guī chéng biē

解釋:將烏龜說成甲魚。比喻蓄意歪曲,顛倒是非。

成語:跛鱉千裏

拼音:bǒ biē qiān lǐ

解釋:跛腳的鱉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裏。比喻只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很差,也能成功。

『肆』 甕中之鱉 的成語意思

甕中之鱉

拼音: wèng zhōng zhī biē

解釋: 困在甕中的甲魚。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東西。

出處: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八:“楊八老和壹群百姓們,都被倭奴擒了,好似甕中之鱉,釜中之魚,沒處躲閃,只得隨順以圖茍活。”

舉例造句: 這幾個小南蠻,只算得個甕中之鱉,不消費得僧家大刀,管教他壹個個束手就縛。(清·錢彩《說嶽全傳》第七十六回)

拼音代碼: wzzb

近義詞:甕中捉鱉

反義詞:漏網之魚

用法: 作賓語;指已在掌握之中

英文: be bottled up like a turtle trapped in a jar

『伍』 甕中之鱉的成語故事

有壹個城門叫做盤門,城門均水陸並列,既能從陸門走車又能從水門行船,是蘇州僅存的古城門遺跡。只要誘敵進入這裏就會關閉城門,這時站在城樓上的士兵就可以從高處往下放箭,還可以打開水閘放水。這時候敵人是無路可逃的,這也就是成語“甕中捉鱉”的由來。

唐朝的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壹的壹位女皇帝。她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采用嚴刑峻法,消除異己。因此,她手下的壹些酷吏,便借機想方設法誣陷自己的政敵,並絞盡腦汁制造酷刑逼供。朝廷上下,籠罩著高壓的恐怖氣氛。

武則天的兩名大臣周興和來俊臣,是當時有名的酷吏,有成千上萬的人冤死在他們手下。有壹次,周興被人密告夥同丘神績謀反。武則天便派來俊臣去審理這宗案件,並且定下期限審出結果。來俊臣和周興平時關糸不錯,感到很棘手。他苦思冥想,生出壹計。

壹天,來俊臣故意請來周興,兩人飲酒聊天。來俊臣裝出滿臉愁容,對周興說:“唉!最近審問犯人老是沒有結果,請教老兄,不知可有什麽新絕招?”周興壹向對刑具很有研究,便很得意地說:“我最近才發明壹種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用壹個大甕,四周堆滿燒紅的炭火,再把犯人放進去。再玩固不化的人,也受不了這個滋味。”

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擡來壹個大甕,照著剛才周興所說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甕燒得通紅。來俊臣突然站起來,把臉壹沈,對周興說:“有人告妳謀反,太後命我來審問妳,如果妳不老老實實供認的話,那我只好請妳進這個大甕了!”

周興聽了驚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難逃,只好俯首認罪。

比喻要捕捉的對象無處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

從大壇子裏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對象已在掌握之中。

『陸』 成語過江之鯽、甕中之鱉意思是什麽它們用來形容什麽

過江之鯽:解釋:東晉王朝在江南建立後,北方士族紛紛來到江南,當時有人說“過江名士多於鯽”。比喻某種時興的事物非常多。

甕中之鱉:釋 義 甕:大壇子;鱉:甲魚。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東西

『柒』 成語故事甕中之鱉

甕中之鱉,漢語成語,甕:大壇子;鱉:甲魚。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東西。

相傳武則天即位時,他的底下有兩位小官。這兩位官是好友。其中壹人犯了法,武則天命另外壹人緝拿他。

於是他想了壹個好主意。

在壹次吃飯時,他們倆聚在壹起開懷痛飲。酒過三巡,他問犯法的那個人:“請問有人犯了法而不招供,有什麽好法子讓他招供呢?”犯法的人不以為然的說:“這還不好辦!取壹口鍋,放進水,然

後把那個人放進鍋裏像鱉壹樣燒,看他招不招供!”

“那如果把妳放進鍋裏開始燒,可不可以讓妳招供呢?”那人壹聽,急忙趴在地上大呼:“饒命!饒命!”從此,“甕中之鱉”這個成語便傳開了。

『捌』 甕中之鱉的成語來源

相傳武則天即位時,他的底下有兩位小官。這兩位官是好友。其中壹人犯了法,武則天命另外壹人緝拿他。

於是他想了壹個好主意。

在壹次吃飯時,他們倆聚在壹起開懷痛飲。酒過三巡,他問犯法的那個人:“請問有人犯了法而不招供,有什麽好法子讓他招供呢?”犯法的人不以為然的說:“這還不好辦!取壹口鍋,放進水,然後把那個人放進鍋裏像鱉壹樣燒,看他招不招供!”

“那如果把妳放進鍋裏開始燒,可不可以讓妳招供呢?”那人壹聽,急忙趴在地上大呼:“饒命!饒命!”從此,“甕中之鱉”這個成語便傳開了。

『玖』 成語 甕中之鱉 的反義詞

漏網之魚

狡兔三窟

如魚得水

如魚得水

解釋:好像魚得到水壹樣。比喻有所憑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出自:《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拾』 甕中之鱉是成語嗎

甕中之鱉

wè來ng源zhōngzhībiē

[釋義] 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東西。甕:大壇子;鱉:甲魚。

[語出]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孫富視十娘已為甕中之鱉;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在船頭之上。”

[正音] 之;不能讀作“zī”。

[辨形] 甕;不能寫作“翁”。

[近義] 甕中捉鱉

[反義] 漏網之魚

[用法] 用作貶義。多用來指被圍困的敵人。壹般作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