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我國古代的壹個重要歷史朝代,誕生了很多 成語 故事 。以下是我給大家精選整理的來自春秋戰國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圖窮匕見
釋義比喻到最後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來的目的。窮:盡;匕:匕首;短劍。
語出 《戰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人物荊軻(衛國人,今河南省鶴壁、新鄉壹帶)按秦王的要求,接過秦舞陽手裏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打開,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秦王慢慢展開卷著的地圖,然後細細觀看。快展到盡頭時,突然露出壹把匕首。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
紙上談兵
釋義 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然後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
語出 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人物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河北邯鄲人)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壹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負荊請罪
釋義負:背著;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然後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人物戰國時期,藺相如(今河北曲陽人,壹說山西臨汾人)“完璧歸”有功,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維護了趙王的尊嚴,被提升為上卿,位在廉頗(山西太原人,壹說山西平遙人)之上。廉頗對此不服。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我哪裏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只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壹邊兒了!”藺相如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裏,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然後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壹個糊塗人,想不到妳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臥薪嘗膽
釋義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壹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誌。
語出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遣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踐(大禹子孫,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紹興人)回國以後,然後立誌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然後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揭竿而起
釋義揭:舉;竿:竹竿,指旗幟。然後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語出 漢?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人物幾百人壹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今河南省方城縣東孟窪村人)、吳廣(今河南太康人)壹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稱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將項燕(項羽的祖父)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壹下子就把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蘄縣鎮小劉村)占領了。大澤鄉的農民壹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裏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