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毛詩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譯文:情感在心裏激蕩,就用詩的語言來表現它,用語言還表達不盡,便用咨嗟嘆息的聲音來延續它,咨嗟嘆息還不盡情,就放開喉嚨來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滿足,於是不知不覺手舞足蹈起來。
《毛詩序》,壹說為孔丘弟子子夏作,壹說為漢人衛宏為《詩經》所作的序,分為大序和小序。
創作背景
產生於春秋中期的《詩經》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所收錄的是中國最早出現的純文學作品,因此詩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實際上是文學的代稱,關於詩的理論批評也就具有文學批評的普遍指導性。先秦詩論起於儒家,宗法儒學,從理論上強調言誌,很早就提出了“詩言誌”這壹開山的綱領。
先秦詩論尚未明確涉及詩歌情感性的特質,沒有抒發內心情緒的“詩緣情”的自覺認識,故此是片面而不完整的。首先接觸到詩的情感特征,並將其與言誌聯系在壹起予以較系統地論述的,則是完成於漢代的《毛詩序》。
另壹說“誌”所表達的內容不僅限於理性的範疇,即不限於修身、治國也就是政治、教化密切相關的誌向、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