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讀成語 填人物

讀成語 填人物

1.壹鼓作氣

春秋時代,在周莊王13年的時候,齊國君主齊桓公,派兵攻打魯國,由大將鮑叔牙率領,部隊到達魯國的郊外時,魯莊公知道了,請了壹名謀士,壹起去迎敵,這位謀士名叫曹劌。

兩國的兵將都整齊的列隊在郊外,齊國的鮑叔牙剛剛打了個大勝伏,非常的傲氣,根本不把魯國的軍隊放在眼裏,上來就命令沖殺,並且發出告示,誰先攻占陣地,都有重賞。這壹邊魯莊公聽到齊國的戰鼓震天響,沖過來,內心非常著急,也急著命令,擊鼓迎敵。這時候,謀士曹劌出來制止他,並說:“大王,現在齊國的官兵士氣正高漲,我們急於迎敵對我們很不利,現在最好不要出戰,等待時機”。魯莊公聽了認為有壹定的道理,於是就下命收兵,站好陣容,不準亂動。齊國的軍隊沖到魯軍陣前,魯軍固若金湯,沒機可趁只得後退,鮑叔牙很驚奇,又鳴鼓沖殺,可是魯莊公那邊仍然是巋然不動,鮑叔牙更奇怪了,心裏想,“莫非是敵軍膽小,害怕作戰?我已沖了兩次,他們都不敢動,如果再沖壹次,他們肯定會亂了”於是又發起第三次攻擊。

這邊魯莊公也十分奇怪,更著急,正在這時壹直在觀戰的曹劌沈著又迅速的對莊公說:“現在是時候了,鳴鼓出擊!”。已經憋了很久的魯國官兵,立刻,鬥誌昂揚,戰鼓齊鳴,如雷鳴壹樣劃破天空,士兵們在金鼓的響聲中,如餓虎撲食壹樣的沖了上去。

魯軍雖然是第壹次鳴鼓,而齊國卻已是第三次鳴鼓了。前兩次鳴鼓,魯國卻沒有動靜,士兵們的情緒已經松懈了,心想這次也不會交戰的,誰知對方壹聲鼓 響,士兵象大潮湧來,勢不可擋,頓時慌了,倉促交戰,可是也是松松垮垮,根本敵擋不了魯國的氣勢,大敗而歸。

魯莊公大獲全勝,十分高興,問曹劌:“為什麽我們只擊壹次鼓卻能打敗敵人擊三次鼓?”曹劌說:“在兩軍兵力差不多的情況下,是要靠‘士氣’取勝的,兵將有勇氣就會勝,相反瀉了氣就要失敗。鳴鼓就是鼓舞士氣,而第壹次鳴鼓時,士氣最旺,沒有交戰。第二次再鳴鼓就差了,勁頭沒那麽足了,第三次鳴鼓士兵的勁頭已經衰退了,人也累了,這時出擊迎敵最有力,我們壹直保持‘士氣’,這時‘壹鼓作氣’,肯定會將敵擊敗,”這就是壹鼓作氣的典故。

2、壹字千金——呂不韋

3、壹字之師——鄭谷稱為齊已的“壹字之師”。

4、壹飯千金 ——韓信

5、東山再起——謝安

6、圖窮匕見 ——荊軻

7、紙上談兵 ——趙括

8、負荊請罪 ——廉頗、藺相如

9、臥薪嘗膽——夫差

10、揭桿而且——陳勝、吳廣~還是宋江、魯智~

11、三顧茅廬——諸葛亮、劉備

12、毛遂自薦——毛遂

13、四面楚歌——項羽和劉邦

14、老當益壯——馬援

15、投筆從戎——班超

16、暴殄天物——商王

17、暗度陳倉—— 韓信

18、嗟來之食——齊時壹餓者

19、怒發沖冠——藺相如

20、手不釋卷 ——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

21、韋編三絕 ——孔子

22、墨守成規—— 墨翟

23、病入膏盲—— 扁鵲與蔡桓公

24、雞犬升天——漢朝淮南王劉安

25、高山流水——伯牙、鐘子期

26、口蜜腹劍 ——李林甫

27、風聲鶴唳——謝玄

28、泰山北鬥——韓愈

29、破釜沈舟—— 項羽

30、東窗事發——秦檜

31、程門立雪——楊時和程頤

32、司空見慣——劉禹錫

33、夢筆生花——紀少瑜

34、力透紙背—— 張長史

35、成竹在胸——文與可

36、赤膊上陣——許褚

37、馬革裹屍—— 馬援

38、黃袍加身——趙匡胤

39、洛陽紙貴——左思

40、背水壹戰——韓信

41、渾身是膽——

42、初出茅廬——諸葛亮

43、完壁歸趙——藺相如

44、退避三舍——重耳

47、畫龍點睛——張僧繇

51、秋毫無犯——嶽飛

56、舉壹反三——孔子

58、才高八鬥——曹子建

64、七擒七縱——諸葛亮

65、莫須有——嶽飛

66、桃李滿天下——狄仁傑

67、曲高和寡——阮瑀

68、開卷有益——宋太祖

70、刮目相看——呂蒙

72、壹諾千金——季布

73、殺妻救將——吳起

74、前倨後恭——裴佶

75、不學無術——霍光

76、三令五申——孫子

77、嘔心瀝血——李賀

78、近水樓臺 ——範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