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舉目張讀音為gāng jǔ mù zhāng。
綱:漁網上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要部分。舉:提起。目:漁網上的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張:張開。指提起漁網上的總繩,所有的網眼就都張開了。比喻抓住事物的主要環節,就可以帶動其他環節。比喻抓住要領,條理分明。
擴展資料:
成語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湯、武因夏、商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管、商亦因齊、秦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無所不用。用民有紀有綱,壹引其紀,萬目皆起,壹引其綱,萬目皆張。”。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綱舉目張”。
成語故事:
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人。戰國末年衛國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為秦國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早年經商於陽翟,將秦國質子異人帶回秦國,扶植其成為秦莊襄王後,被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
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並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呂不韋曾在邯鄲經商,後來為秦朝的相國。他很註意研究治理國家的理論。
他在“用民”壹文中說道:“大凡使用人民,其上策是用義服人,其次是以賞罰治人。”。他接著寫道:如果“義”不足以讓人民為國家效力而死,“賞罰”不足以讓人民棄惡從善,那就不能真正使用自己的人民。
呂不韋說,在禹的時代,天下有成千上萬的諸侯國,到商湯時至少也有三千,這些諸侯國之所以沒有存在下去,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處理與人民的關系。呂不韋又說,人民不聽君主的話,不受國家的使用,是因為賞罰不嚴。如果說商湯和武王能夠有效地治理國家,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
呂不韋總結說,人民所以聽憑國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這就是:“用民有紀有綱,壹引起紀,萬民皆起;壹引起綱,萬目皆張。”這裏說的紀和綱,也就是調動人民積極性,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
成語寓意:
故事中呂不韋說,抓住事物的中心和關鍵,帶動其他環節問題的解決,只要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也就是調動人民積極性,就是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成語告訴人們,看問題、辦事情就要首先抓住重點,如果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關鍵,就不可能把事情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