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諛奉承的拼音是ē yú fèng chéng。
阿諛奉承介紹如下:
“阿諛奉承”是壹則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最早出自明末清初·東魯古狂生《醉醒石》。”阿諛“指諂媚,拍馬屁;”奉承“指討好。“阿諛奉承”指的是曲從拍馬,迎合別人,竭力討好別人。在句子中壹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成語寓意如下:
社會上存在著有各式各樣的人,有堅持已見的,有剛正不阿的,有阿諛奉承的。錢、權、勢毫無疑問是個好東西,大家都在拼命追逐,大家都想擁有。但是,蹂躪自己的尊嚴和靈魂去討好別人,溜須拍馬,得到的卻是沒有情感外之物。
“阿諛奉承”來奉承、依附有權有勢的人,而使自己失去了尊嚴去了靈魂,成為壹具行屍走肉,這樣就算我們得到了那些令人眼紅的權勢什麽意義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為了得到別人的施舍和憐憫來生活,得到那些權勢來作威作福,這些東西只能讓我們失去自我。人活在世,最悲劇的事情莫過於過著“阿諛奉承”沒有自我的“非我”的生活。
同時對於聽者,可以說領導者無時無刻不被來自外人或部下的阿諛奉承所包圍著。姑且不管這些阿諛奉承是有意還是無心,但反復聽到這些話,會對人產生壹種可怕的作用。
就好比麻藥般使人不知不覺失去正常的判斷能力,產生自己乃十全十美之人的錯覺。因此,阿諛奉承便成為了壹件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成語出處如下: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壹味阿諛奉承。”
成文用法
在句子中壹般做謂語、定語、補語,做謂語時可以直接帶賓語,比喻說恭維的話,向人討好。含貶義,表示個人道德品性的概念,指壹種不良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多用於下對上,也用於平輩間。
運用實例
雷震怒氣未盡地用手擂著桌子說:“我們有些幹部啊,他們總愛聽阿諛奉承,對那些愛提意見的人,到死也不放過。”——李準,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他的性格本身就和恐懼、懷疑、阿諛奉承、互相戒備這些東西時常發生沖突。——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