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在中方的象征意義
狐貍在中方的象征意義,狐貍自古以來就是狡猾的象征,人們也經常用狐貍來形容女性,表示壹個女性的狐媚,以下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狐貍在中方的象征意義的文章,希望有幫助。
狐貍在中方的象征意義1貍是招桃花的代表有魅力、美麗。
狐貍本就有靈動,圓滑,高貴卻又有些許親和溫婉。狐貍形態天生嬌媚,能夠輕而易舉的得到想要的愛情,所以說狐貍形態寓意著美滿的愛情。
常在古代神話中以"狐貍精"出現,雖在遠古也曾作為圖騰,但從不出現於正式祭祀中,皆因其"形象不雅",多與狡詐鬼祟相關聯。多年來,狐妖狐仙,在各種小說及趣聞中形成壹種獨有的妖精文化。
擴展資料
狐貍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帶,居住於樹洞或土穴中,傍晚出外覓食,到天亮才回家。所以能捕食各種老鼠、野兔等,也食用壹些野果。
因為它主要吃鼠,偶爾才襲擊家禽,所以是壹種益多害少的動物;當它們猛撲向獵物時,毛發濃密的長尾巴能幫助它們保持平衡,尾尖的白毛可以迷惑敵人,擾亂敵人的視線。
狐貍在中方的象征意義2狐貍的分級
“狐”亦分九級:壹尾火狐、二尾血狐、三尾妖狐、四尾魔狐,五尾靈狐,六尾幻狐,七尾神狐,八尾地狐,九尾天狐。
狐貍的傳說
狐貍精又名狐仙,民間俗稱大仙,法力高強,透過修煉、高人指點或吸收日月精華或人氣,能夠化身成為人形,最終達至不死之身。五大仙”之壹被民間百姓供奉。“五大仙”又叫“五大家”或“五顯財神”,分別指:狐仙(狐貍)、黃仙(黃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和灰仙(老鼠)。
《玄中記》煞有介事地提到:“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能知千裏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狐貍精最早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現的。上古時期,即有狐之圖騰崇拜,塗山氏、純狐氏、有蘇氏等部族均屬狐圖騰族。狐貍精對中國第壹個奴隸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貢獻。大禹治水時,禹整天忙碌無心結交女朋友,壹副有為青年事業為重的樣子,眼看就要絕後。有壹次他走到塗山,看見壹只九尾白狐(九尾意味著子孫眾多),意有所動,於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他的兒子啟,後來成了夏朝的開國君王。
此後,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對人尤其是女人的性格心理有著空前絕後的迫害和壓抑,這種壓抑的心態成了誕生“狐仙”文化的最佳溫床。《朝野僉載》記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飲食與人間同之,事者非壹主。時有彥曰:無狐媚,不成村。”由此可見,狐貍在封建社會,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愛,並將它作為討好配偶的神祗的。狐貍漂亮的皮毛、小巧可愛的身軀和狡詐精怪的脾性,在古人心目中,實在只有嬌媚的女人可與之相比。狐貍還似乎代表了某種詭秘的精神,尤其是涉及女性的性格心理。
狐貍在先秦兩漢的地位最為尊崇,與龍、麒麟、鳳凰壹起並列四大祥瑞之壹。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青鳥並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還有人總結說狐貍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後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時候頭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由此可以推論,狐貍在夏至漢兩千多年的.日子裏,是生活得非常滋潤的。
漢代以後,狐貍精作為祥瑞的地位急劇下降。先前對狐貍的好話全沒了,剩下的都是些不體面的詞,如狐疑、狐媚、狐臭之類,都快成為貶義詞大本營了。長此以往狐貍精就成了生活作風出問題的代名詞,成了著名的淫-獸,至今仍未翻身。
漢代的狐仙故事較為原始,極少有積極意義,狐的神通魔力也有限。到了魏晉南北朝,狐貍才開始人化,變得法力無邊,還獲得了人的感情和智力。如葛洪所著《西京雜記》壹書中,有古冢白狐化為老翁入人夢的故事。《搜神記》壹書內,談狐的作品甚多,足見晉人喜談狐仙,已成風尚。不過小說情節單壹,程式化,結局淒慘,沒什麽人情味可言。故事當中的狐仙雖然神通廣大,但有其自然屬性的弱點。比如,它們怕狗,遇上就會現出原形;另外狐貍有臊氣,變形後仍留有尾巴等。
到了唐代,狐仙小說依然盛行,像《任氏》、《計真》等篇開始大肆宣揚與狐有關的靈異事件。宋代,民間還出現了“狐王廟”;明時,談狐的作品漸少。至清代,以《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為代表的筆記小說又大暢其說。《聊齋誌異》更是集狐仙之大成,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蒲松齡筆下的狐仙們,集人類全部美德於壹身,成為人類的好朋友,它們強調友誼、尊重真情,反而比人類更可愛。
談狐貍精,不能不說的就是妖狐。妖狐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漢代,東漢許慎所撰《說文解字》中說:“狐,妖獸也,換所乘之。”傳奇及小說中的妖狐,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多數幻化成美貌女子,能攝取財物,預蔔人之禍福。最主要的特征是作為色情的象征,魅惑異性。因而民間將性感迷人的女性稱為狐貍精,古代則謂之“狐媚子”。
既然是狐媚子,狐媚子的本性就是要迷人。與窮書生熱戀無疑是浪費狐仙們的魅術,大材小用了。於是魅惑帝王就成狐貍精的最佳選擇。由此狐貍精又成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按照男權社會的邏輯,昏君之所以昏聵,總是因為壹個或者幾個女人不好。於是亡國之君,就大抵與這些“狐媚子”有了幹連。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中,就迫不及待地對孩子們進行“警惕狐貍精”的教育:“三代亡國,夏桀以妹喜,商紂以妲己,周幽以褒姒。”據此,夏末帝桀的妃子妹喜,堪稱“千古第壹狐貍精”。
狐貍在中方的象征意義3狐貍在英漢語中文化內涵的解讀及對比
1、 狐貍在英漢文化內涵中的***同之處。在肉食動物龐大的群體中,狐貍四肢較短、體小力弱,無論是攻擊獵食還是躲避敵害,其都不能與老虎、獵豹這樣的叢林佼佼者相提並論。狐貍狩獵時,經常會通過偽裝受傷或者同伴相爭來麻痹獵物使其掉以輕心,並能迅速趁其不備襲擊獵物要害部位。
此外,為了躲避叢林中的陷阱或者防止食物被盜,狐貍經常會在危險或者隱藏食物的地方釋放臭氣,以此來提醒同伴或者保護食物。基於對其習性的認識,“詭計多端”、“狡猾善變”便成了眾人對對狐貍形象的壹種***識。在現代漢語中,“狐朋狗友”、“狐假虎威”、“狐貍尾巴”、“狼顧狐疑”這樣的成語屢見不鮮; 而英語中,“as cunning as fox( 像狐貍壹樣狡猾) ”,“an old fox( 老奸巨猾的人) ”以及“play the fox( 耍滑、裝假) ”也體現了西方人對於狐貍狡猾本性的普遍認同。然而,在英漢文化各自的體系中,狐貍這壹動物形象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地方。
2、 在漢語中獨有的文化內涵。中國狐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狐是壹種象征物,壹種神秘的文化符號,壹種動人的審美意象。在宗教、民俗和文學中,它曾長久地發揮著特殊的文化功能和藝術功能。”
在中國上古神話中,大禹與塗山女的姻緣故事反映了狐作為祥瑞之獸的圖騰文化。東漢趙曄在《吳越春秋》卷六中記載“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曰: ‘白者,吾之服也; 其九尾者,王之證也。塗山之歌曰: 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我家嘉夷,來賓來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明矣哉! ’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對於這個故事中狐的理解很多人各執壹詞,有人認為是大禹遇狐,有白狐為媒而成就了其與塗山氏之女的姻緣; 有人認為狐即為塗山之女,大禹的妻子便是九尾狐貍。然而不論是高禖之狐還是九尾化身,狐貍都是塗山氏族的部落圖騰,是祥瑞吉兆的化身。
3、到了戰國時期,狐的吉瑞之照又與帝王和國家的興衰相連,成為王者天命或者太平盛世的象征。當時,狐不僅作為四夷朝拜的貢品,祭天拜祖的祭品,還會作為圖文刻於青銅器上。《史記·陳涉世家》中篝火狐鳴的故事便講到了陳勝、吳廣以狐之名於民眾中樹立威信甚至昭示天命的細節。他們深夜躲在祠堂後的叢林中學狐鳴喊出“大楚興,陳勝王”,從而得到士兵的擁護後,揭竿而起,發動了農民起義,二人正是利用了民間對於狐神可昭示天命這壹認識才壹舉成功,推翻秦王朝統治。
此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關於狐的描寫又使其承載了壹種道德倫理意義: “妖獸也,鬼所乘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丘首。”
當時儒家思想占有統治地位,狐貍這些外在的生物特性均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解釋,“其色中和”符合中庸之道,“小前大後”是借狐貍遷移時小狐在前大狐在後的情景反映講究禮儀,長幼有序的仁愛精神,而最後壹句則是把狐貍死在外面,頭壹定會朝著自己洞穴的方向上升為文人誌士至死不忘本,胸懷故土的愛國情懷。關於這壹點,屈原也曾在《九章》中提到“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由此可見,古時狐的神秘形象寄予了人們信仰和倫理道德上的崇拜。
狐貍的祥瑞之兆之所以不被人熟知,除了歷史久遠,記載有限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狐貍令人深惡痛絕的妖媚形象早已在後世各種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中深入人心,其蠱惑人心、殘害凡人的形象早已根深蒂固。狐貍化作人形,居於深山洞府,以妖艷嫵媚的姿色-誘惑男子,迷其心智,甚至吸食人體精氣,東晉《搜神記》中的阿紫,《封神演義》中的妲己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例子,這樣廣泛流傳的民間說法壹時間讓人們開始談“狐”色變,以至於後來以美貌魅惑異性的行為被稱為“狐媚”,這樣的女子民間當時稱為“狐媚子”,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狐貍精”。倘若魅惑的是帝王,狐貍精便又成了“美色誤國”、“紅顏禍水”的代名詞,唐代駱賓王在《討武氏檄文》中有對武則天“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的痛斥,白居易在《古冢狐》裏發出“女為狐媚害即深,日長月增溺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