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都是形容極度驚慌時疑神疑鬼的成語,妳們知道它們的出處和解釋?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風聲鶴唳和草木皆兵成語解釋的相關知識吧,僅供參考,希望喜歡。
風聲鶴唳: 意思是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比喻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的樣子。
草木皆兵: 把草和樹木都當做了敵人的兵將。形容人在極度驚慌時疑神疑鬼。
風聲鶴唳的成語出處:
《晉書·謝玄傳》,《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壹,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二十壹人。
原文節選:
秦兵遂退,不可復止,謝玄、謝琰、桓伊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陣,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於青岡。
秦兵大敗,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譯文:
前秦軍隊就撤退,不能再制止。謝玄、謝琰、桓伊等人率領軍隊渡過淝水進擊前秦軍。符融騎馬在陣地上飛跑巡視,想統帥約束那些退卻的士兵,戰馬倒了。
被晉兵所殺,前秦軍隊於是潰敗。謝玄等人乘勝追擊,到達青岡。秦兵大敗,自己互相踐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那些敗逃的秦兵聽到風聲和鶴叫聲。
都以為是東晉的追兵即將趕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軍,露水中睡覺,加上挨餓受凍,死去的人十之七八。
草木皆兵成語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壹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壹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壹到,壹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壹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壹片。仔細看去,那裏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裏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紮在八公山下。隨著壹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壹支勁敵,怎麽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壹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晉書》解釋:
《晉書》由房玄齡等人負責監修,組織壹批史家和學者,以南朝齊人臧榮緒所寫的《晉書》為藍本,同時參考其他諸家晉史和有關著作,"采正典與雜說數十部",兼引十六國所撰史籍,從貞觀二十年(646)開始撰寫,至貞觀二十二年(648)寫成。
晉書的修撰,從貞觀二十年開始,二十二年成書,歷時不到三年。參加編寫的前後二十壹人,其中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三人為監修,其余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淳風、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天文、律歷、五行三誌,出自李淳風之手;修史體例,是敬播擬訂的,沒有流傳下來。由於李世民(唐太宗)曾給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壹紀及陸機、王羲之兩傳寫了四篇史論,所以又題"禦撰"。
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分別寫了史論。《晉書》問世後,"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兢從新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