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釋義)
梁上君子出自《後漢書·陳寔自傳》,比喻小偷,現在有時也指脫離實際的人。
詳細釋義
梁:房梁。躲在梁上的君子。竊賊的代稱。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人。
歷史典故
原文
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誌乃嘆曰:"寧為刑罪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梁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壹縣無復盜竊。(《後漢書·荀韓鐘陳列傳第五十二》)[1]
譯文
陳寔在鄉間,以平和的心對待事物。百姓爭執時,陳寔判決公正,告訴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後沒有埋怨的。大家感嘆說:“寧願被刑罰處治,也不願被陳寔批評。”當時年成不好,民眾沒有收成,有小偷夜間進入陳寔家裏,躲在房梁上。陳寔暗中發現了,就起來整頓衣服,讓子孫聚攏過來,正色訓誡他們說:“人不可以不自己努力。不善良的人不壹定本性是壞的,(壞)習慣往往由(不註重)品性修養而形成,於是到了這樣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這樣的人!”小偷大驚,從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誠懇認罪。陳寔開導他說:“看妳的長相,也不像個壞人,應該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妳這種行為當是由貧困所致。”結果還贈送二匹絹給小偷。從此全縣沒有再發生盜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