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茶經 詩也可以

茶經 詩也可以

《茶經》 [唐] 陸羽 撰

卷上

壹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壹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註: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註: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4)。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壹曰茶,二曰槚(5),三曰蔎(6),四曰茗,五曰荈(7)。(原註:周公雲;槚,苦荼。”楊執戟(8)雲:“蜀西南人謂荼曰蔎。郭弘農(9)雲:“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註: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10),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11)。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12)。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13)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14),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15),中者生百濟、新羅(16),下者生高麗(17)。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18)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19)使六疾不瘳(20)。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註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栟櫚:棕樹。《說文》:“栟櫚,棕也”。栟,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發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槚:讀音jia,本為楸、梓類的美木,借指為茶。

(6)蔎:讀音she,《玉篇》:“蔎,香草也”。清人段玉裁認為應是草香。借指為茶。

(7)荈:讀音chuan。茶樹老葉制成的茶。

(8)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哲學家、文學家,執戟是其官職。

(9)郭弘農:即郭璞,晉人,詩人、文字學家,註釋過《爾雅》。

(10)藝而不實:藝,指種植技術。

(11)葉卷上,葉舒次:葉片卷者為初生故其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次。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癥,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古人認為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壹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應為高句麗,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小國,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壹帶。

(19)薺苨:壹種形似人參的野果。苨,讀音ni。

(20)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瘳,痊愈。

二之具

籯(1):壹曰籃,壹曰籠,壹曰筥(2)。以竹織之,受五升,或壹鬥、二鬥、三鬥者,茶人負以采茶也。(原註:籯,音盈,《漢書》所謂“黃金滿籯,不如壹經。”(3)顏師古(4)雲:“籯,竹器也,容四升耳。”)

竈:無用突(5)者。

釜:用唇口者。

甑(6):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系之(7)。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註於甑中,(原註:甑,不帶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亞者制之,(原註:亞字當作椏,木椏枝也。)散所蒸芽筍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壹名碓,惟恒用者為佳。

規:壹曰模,壹曰棬。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壹曰臺,壹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襜(8):壹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規置 襜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9):壹曰贏子,壹曰蒡莨(10),以二小竹,長三尺,軀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

棨(11):壹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壹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壹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壹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壹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幹,升下棚;全幹,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谷皮為之。江東以壹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五兩為小穿。峽中以壹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四五十斤為小穿。穿,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鉆、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門,掩壹扇。中置壹器,貯塘煨火,令煴煴然(12)。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原註:育者,以其藏養為名。)

註釋:

(1)籯:讀音ying。竹制的箱、籠、籃子等盛物器具。

(2)筥:讀音ju。圓形的盛物竹器。

(3)黃金滿籯,不如壹經:語出《漢書 韋賢傳》。謂留給兒孫滿箱黃金,不如留給他壹本經書。

(4)顏師古:唐初經學家,曾註《漢書》。

(5)突:煙囪,成語有“曲突徙薪”。

(6)甑:讀音zeng。古代蒸炊器,似今蒸籠。

(7)籃以箅之,篾以系之:箅,讀音bi。蒸籠中的竹屜。篾,讀音mie,長條細簿竹片,在此作從甑中取出箅的理耳。

(8)襜:讀音chan。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爾雅 釋物》:“衣蔽前謂之襜”。

(9)芘莉:芘,讀音bi。芘莉,竹制的盤子類器具。

(10)蒡莨:讀音pang lang。籠、盤壹類盛物器具。

(11)棨:讀音qi,穿茶餅用的錐刀。

(12)煴煴然:煴,讀音yun。沒有光焰的火。煴煴然,火熱微弱的樣子。顏師古說:“煴,聚火無焰者也。”

《茶經》全文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