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禮記·中庸》:“子,庶民也。”漢·劉向《新序·雜事壹》:“良君將賞善而除民患,愛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若地。”
安宅正路 比喻仁義。指以仁居心,以義行事。
出處:《孟子·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槌仁提義 指拋棄仁義。
大仁大義 形容為人寬厚,尊崇仁義。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至於劉琮降(曹)操,豫州(劉備)實不知;且又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
蹈仁履義 遵循仁義之道。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論安老爺這個人蹈仁履義,折矩周規,不得不謂之醇儒。”
東征西怨 本指商湯向壹方征伐,則另壹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後指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出處:語出《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含仁懷義 指有仁義之德。
出處:漢·劉向《說苑·辨物》:“故麒麟麕首牛尾,圓頂壹角,含仁懷義。”
積德累仁 積累功德與仁義。
出處:《後漢書·李固傳》:“李氏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久假不歸 假:借;歸:歸還。原指假借仁義的名義而不真正實行,後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
出處:《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絕仁棄義 絕、棄:放棄。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出處:《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德。”
履仁蹈義 履、蹈:執行。指履行仁義之道。
沐仁浴義 指受仁義的熏陶。
虐老獸心 虐老:虐待老人。喻殘暴兇狠而無仁義,有如野獸。
出處:漢·班固《漢書·武五子傳》:“嗚呼!薰鬻氏虐老獸心,以奸巧邊氓。朕命將率,徂征厥罪。”漢·司馬遷《史記·王世家》:“於戲!葷粥氏虐老獸心,侵犯寇盜,加以奸巧邊萌。”
仁義道德 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範。
出處:唐·韓愈《原道》:“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仁義君子 原指好心腸的正派人,後泛指能熱心幫助別人的人。
出處:《晉書·刑法誌》:“戮過其罪,死不可生,縱虐於此,歲以巨計,此乃仁義君子所不忍聞,而況行之於政乎?”
仁義之兵 兵: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壹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壹戰,破袁紹百萬之眾。”
仁義之師 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壹壹五回:“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吊民伐罪,四海引領而望,孰不歸心?”
仁至義盡 至:極,最;盡:全部用出。竭盡仁義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幫助已經做到了最大限度。
出處:《禮記·郊特牲》:“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施仁布德 指實行仁義,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重義輕財 指看重仁義而輕視錢財。
出處:明·沈受先《三元記·博世》:“重義輕財大丈夫,蕭然子嗣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