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醉金迷的意思是:比喻窮奢極欲、腐朽糜爛的生活方式。
成語出處:
宋·陶谷《清異錄·居室》:“(癕醫孟斧)有壹小室,窗牖煥明,器皆金飾,紙光瑩白,金彩奪目,所親見之,歸語人曰:‘此室暫憇,令人金迷紙醉。’”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紙醉金迷”。
成文用法:
“紙醉金迷”的原意是指被光芒四射的金紙所迷住,比喻使人沈醉的繁華富麗的境況;常用於形容豪華奢靡的享樂生活。?
含貶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
運用示例:
楊沫《青春之歌》:“妳對那種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很有興趣。但是在自己看來,這只是消磨人的意誌、使人墮落的魔窟。”
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我們初上船的時候,天色還未斷黑,那漾漾的柔波是這樣的恬靜,委婉,使大家壹面有水闊天空之想,壹面又憧憬著紙醉金迷之境了。”
成語寓意:
成語中名醫的“紙醉金迷”,當然只具有象征意義,也是對社會的壹種折射。當時國家正處於官逼民反、社會動蕩的季世,而那時的唐朝統治者仍然過著“紙醉金迷”的腐化生活,全不以民眾的生存為計,那就實在不可理喻了。
壹個“紙醉金迷”的王朝的必然歸宿,也只能是滅亡。成語告訴人們,壹個人的誌氣,在紙醉金迷的狀態下,很容易被消磨殆盡,唯有淡泊名利的人才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