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解讀成語“朝秦暮楚”背後的故事

解讀成語“朝秦暮楚”背後的故事

老學究楚子講成語故事又跟大家見面了。

文化是壹個民族的靈魂,是壹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成語恰是中化文化中壹顆璀璨的明珠。是我們先輩智慧的結晶,是中國語言的壹種凝煉的表現形式。

可以說每壹個成語的背後都深藏著壹段不為人知的故事,那麽成語“朝秦暮楚”後面,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就讓草根帶大家壹起去看看吧!

中國有璀璨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在歷史上都是有原因和故事的,這也是國人驕傲的地方。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到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晉為標誌,由此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從春秋時代初期的壹百四十多個諸侯國,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並戰爭,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邊秦國,東邊齊國,中原三晉(趙國、魏國、韓國),南方楚國,北方燕國此七國為最強。史稱“戰國七雄”。

關於從春秋時代到戰國時代的分界劃分,史學屆至今沒有定論,壹直爭論不休。《春秋》記事止於公元前479年,《左傳》記事則止於公元前468年,《史記》記戰國事跡始於公元前475年。後世習慣於把公元前475年作為戰國時代的元年,是基於《史記》記載戰國事跡為依據。這樣壹來從公元前467年至公元前476年的近十年的時間的歷史是相互重疊的。因此將春秋與戰國時代的分界劃分為公元前467年較為合理。當然僅為壹家之言。

戰國時期是中華文化成型的重要時期,雖然戰爭頻繁,但激情四射,在文化領域卻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而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成語“朝秦暮楚”,就是這壹時期文化的縮影,具有壹定的代表性。

“朝秦暮楚”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早晨還傾向於秦國,到了黃昏的時候就倒向楚國了。它比喻的是:壹個人的態度搖擺不定,風往那邊吹,就往哪邊倒。

這個成語出自於北宋著名文學家晁補之的《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朝秦暮楚這個成語說的是戰國時期發生的事。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朝秦暮楚成語的意思是比喻三心二意,反復無常。

關於'“朝秦暮楚”這個成語,後來衍生出了壹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今天草根給大家壹壹分享:

因成語"朝秦暮楚"衍生的第壹個故事

朝秦暮楚成語背後的故事,嚴格意義上講只涉及到三個國家:秦國、楚國,以及夾在秦楚兩個超級國之間的韓國。

戰國時期,雖然有秦、韓、趙、魏、楚、燕、齊七雄鼎立,但實力最強的只有秦、楚兩國。在戰國時期發生的沖突也大多在秦楚兩國之間展開。而夾在秦楚兩國之間的韓國,毫無疑問是秦楚爭霸戰的最大受害者。

地處黃河中遊地區的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強秦、南有大楚,地理空間狹小,沒有多少回旋的余地。

當秦國和楚國兩國發生戰爭的時候,韓國因其地理位置突出,往往成為秦楚兩國利用、拉攏的對象。韓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只得遊離在這兩國之間,就像壹生株長在墻頭上的蒿草,左右搖擺。早上還是秦國的附庸,晚上又投入到楚國的懷抱。

這就是朝秦暮楚這個成語產生的時代背景。我們從這個成語中也體會到當時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國,在夾縫中求生存是多麽的艱難,又是那麽的無可奈何。其實,古往今來國與國之間,從來就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盟友,所有的壹切都只是為了生存。為了生存而選邊站隊,是弱小國家的生存之道。

因成語“朝秦暮楚”衍生出來的第二個故事

戰國時期,秦國和楚國是當時最強大兩個諸侯國,兩國國力都很強,但是他們壹度對立,以至於經常發生戰爭。本來在戰國那個年代,打仗是最為平常的事,戰國之所以稱為戰國,戰爭多是其中很重要的壹個原因!

而秦楚爭霸戰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裏主要是針對荊紫關的爭奪上。

荊紫關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位於豫、鄂、陜三省接合部,素有“壹腳踏三省”之稱。

史書記載,發生在荊紫關早期較有影響的戰爭,應該是秦楚之間的“丹陽之戰”。戰國時,秦國和楚國交戰頻繁。當時荊紫關是秦國與楚國的交界地,其中壹部分屬於秦國,壹部分屬楚國丹陽縣管轄。公元前312年,秦國和楚國之間爆發了“丹陽之戰”。而荊紫關它剛好處於秦國和楚國的戰爭最前線,兩國之間的經常在此地拉鋸作戰。

正常打仗,勝利方的壹方不但占領了土地,還占有了土地上的老百姓。而荊紫關的老百姓,因秦楚兩國的拉鋸戰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因為戰爭時常殘酷而激烈,秦國早晨攻占了關內的楚地,但是晚上,楚國又奪回了失地。生活在當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他們為了生存下去,當秦軍打來的時候,就插上秦國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軍打來的時候,則換上楚國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如此反復,當地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就演繹成了“朝秦暮楚”的故事。

因成語“朝秦暮楚”衍生出來的第三個故事

朝秦暮楚這個成語後來也用來比喻女子對感情不專壹。據傳在戰國時代就有這麽壹個女子,也與這個成語的形成有壹定的關系。

相傳,戰國時期,韓國在靠近秦楚邊界地方有壹大戶人家,家裏有壹個如花似玉姑娘,年芳二八,長得相當漂亮,遠近聞名。招來了無數前來提親的人,此大戶人家經常是車水馬龍,前來提親的可以說是絡繹不絕。

但是多日過去了,姑娘就是不表態。有壹天,姑娘的母親著急地問她道:“孩子,都這麽多天了,妳心裏到底有沒有滿意的人選啊?” 女孩子害羞地小聲說:昨天早上來提親的那個城西的秦國公子雖然長得壹般,但家境殷實,富可敵國,我看著將來嫁過去衣食無憂,我很滿意。母親欣喜地說,那就定秦國公子了。

誰知姑娘接著又說道:昨天晚上來提親的城南的楚國公子雖然家境不是很富裕,但人長得高大帥,文質彬彬,氣度不凡,我看著也很喜歡。

姑娘此語壹出,簡直是驚世駭俗,引起了周圍鄰裏的壹片非議,壹時間人們都覺得這位姑娘朝秦暮楚,那些本來要來提親的人再也不敢登門了。

該大戶人家的姑娘也因朝秦暮楚,三心二意敗壞了自己的名聲,變成了壹個名副其實的剩女!

寫到這裏草根不免多句嘴,奉勸正當妙齡的美女們:人生短暫,青春無價,貴在珍惜!對待感情千萬不要“朝秦暮楚”,三心二意。

“朝秦暮楚”雖然是戰國那個特定時代產生的成語。草根以為這個成語對現在的我們依然有著壹定程度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