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在這裏的讀音應為“héng”,表示船只橫在河面上的意思。該成語的原句為唐代詩人杜甫的《野渡》:“晚來水面燃殘紅,露重風高閑客忙。江南遊客多不至,唯有舊江湖橫”。下面對“橫”的含義和讀音進行更詳細地解釋:
1.含義
橫”表示船只或其它物體橫臥於地面上。
在《野渡》這首詩中,“橫”用來形容壹艘船只停靠在江邊,獨自橫躺水面之上。
2.讀音
在《野渡》的詩歌中,杜甫將“橫”字的聲調讀作第壹聲,即“héng”。
根據《廣韻》的記載,“橫”字的讀音有“héng”、“shěn”等,而在杜甫的這首詩歌中,他用的是“héng”。
3.調頻
根據《切韻》的分類,"橫"字屬於"戈切"調,根據平仄規律,應讀為平聲。
由此,《野渡》這首詩的上聯“晚來風急,水面燃殘紅”和下聯“舟自橫笛聲咽,等閑垂釣江畔”的韻律應為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衍生意義
橫”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來形容物體橫臥或者橫跨著某個物體的狀態。比如“橫幅”,就是指展開的寬大的布帶;“橫亙”,則表示某個物體或障礙物橫跨在前進的道路上,阻擋著通行。
總之,“橫”在《野渡》這首詩中是讀作héng的。詩歌語言是深沈而富有藝術魅力的文化載體,通過對於語言的深入解讀和推敲,我們不僅可以進壹步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同時也有助於錘煉我們的語文修養和雅思能力,提高我們的表達和交流能力。
除了以上內容,下面將會對“橫”這個字的歷史演變和壹些常見用法進行介紹:
5.歷史演變
說文解字》中,“橫”字是指“木或鐵條,橫臥於竿上,以支撐。”它的形態就像是壹根橫跨竿下的木條。
到了西晉時期,漢字的形態逐漸發生了變化。此時,“橫”的形態變成了壹個象形字符,上下為“壹”,中間為“丨”,表示橫跨於壹物之上的狀態。
到了秦朝和漢朝,隸書的出現使得漢字的書寫更加規範化和規矩,從而“橫”字的書寫形態逐漸固定下來。
6.常見用法
橫財:意指意外得到的、不正當的財富。比如暴富、黑錢、賭博所得等都可以歸為“橫財”範疇。
畫橫線:表示劃定某個範圍或作為分隔符號,通常作為列舉各項內容的結束標誌。
橫空出世:表示在壹個人看來,某個人或事物出現的突然和不可思議,大約是對於神秘力量的壹種幻想。橫行霸道:形容個人或團體為所欲為、不受限制的行徑。
通過以上介紹,相信大家對“橫”這個字的含義、讀音、歷史演變和常見用法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之壹,而對於每壹個漢字的精細解讀,也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儲備並提高語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