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耳恭聽xǐ ěr gōng tīng 解釋:洗幹凈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
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出自: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壹遍,容小官洗耳恭聽。” 示例:如此甚妙,我們~。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八回 虛懷若谷xū huái ruò gǔ 解釋:虛:謙虛;谷:山谷。胸懷象山谷壹樣深廣。
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出自:《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示例:每個人都應有~的態度,遇事不固執己見。 不驕不躁bù jiāo bù zào 解釋:躁:急躁。
不驕傲,不急躁。形容人態度謙遜,工作謹慎踏實。
示例:在成績面前,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 功成不居gōng chéng bù jū 解釋:居:承當,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示例:看他前九首,便是壹位努力從王之人,而以~終之。
◎清·無名氏《杜詩言誌》卷六 戒驕戒躁jiè jiāo jiè zào 解釋:戒:警惕,預防。警惕並防止產生驕傲和急躁情緒。
出自: *** 《在中國 *** 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 卑辭重幣、卑:謙恭;重:厚;幣:禮物。
說謙虛的話,送厚重的禮。形容對人有所求。
出處:《戰國策·秦策三》:“楚趙附則齊必懼,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 不敢告勞、努力做事,不訴說自己的勞苦。
比喻勤勤懇懇,不辭辛勞(多用在自己表示謙虛)。 出處:《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采及葑菲、別人征求自己意見時表示謙虛的說法。 出處:《詩經·國風·邶風》:“采葑采菲,無以 ***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尺寸可取、比喻有些許長處。這是認為自己有才能的謙虛說法。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 芻蕘之見、芻蕘:割草打柴的人。
認為自己的意見很淺陋的謙虛說法。 出處:《詩經·大雅·板》:“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多聞闕疑、聞:聽;闕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
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
管見所及、管見:從管子裏看東西,指見識淺陋。謙虛的說法,表示自己見識不廣,意見未必正確。
出處:《抱樸子·勤求》:“故世間道士知金丹之事者萬無壹者。而管見之屬,謂仙法當具在於紛若之書,及於祭禮拜伏之間而已矣。”
貴人賤己、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表示謙虛。 出處:《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好為人師、喜歡當別人的教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
出處:《孟子·離婁下》:”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矜才使氣、矜:自誇;使氣:意氣用事。
倚仗自己的才能,使意氣,不謙虛。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五回:“先生學問淵博,矜才使氣,醫蔔藝術之書,無不周覽。”
昆山片玉、昆侖山上的壹塊玉。原是壹種謙虛的說法,意思是只是許多美好者當中的壹個,後比喻許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出處:《晉書·郤詵傳》:“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壹,猶桂林之壹枝,昆山之片玉。” 謙恭下士、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出處:《漢書·韋玄成傳》:“少好學,修父業,尤謙遜下士。” 謙躬下士、猶言謙恭下士。
謙虛恭敬地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壹章:“聽說李闖王謙躬下士,對讀書人十分珍重。”
謙謙君子、指謙虛而嚴格要求自己的人。 出處:《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謙虛謹慎、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 出處:《晉書·張賓載記》:“封濮陽侯,任遇優顯,寵冠當時,而謙虛敬慎,開襟下士。”
謙虛敬慎、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同“謙虛謹慎”。
謙尊而光、尊者謙虛而顯示其美德。 出處:《易·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三命而俯、舊是指官職步步上升,態度也愈加謙虛。 出處:《左傳·昭公七年》:“壹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
盛名難副、盛:大;副:相稱,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
指名聲常常可能大於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出處:《後漢書·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損之又損、形容極為謙虛。
出處:《莊子·知北遊》:“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 虛懷若谷、虛:謙虛;谷:山谷。
胸懷象山谷壹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出處:《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遜誌時敏、謙虛好學,時刻策勵自己。
出處:《尚書·說命下》:“惟學遜誌,務時敏,厥修乃來。” 言氣卑弱、說話的態度謙虛溫順。
壹得之見、見:見解。謙虛的說法,指自己對某個問題的見解。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壹失;愚者千慮,必有壹得。” 壹謙四益、謙虛能使人得。
2. 關於謙虛的四字詞語1.謙虛謹慎----謙虛:虛心;謹慎:慎重小心。虙待人,小心辦事。
2.謙謙君子----指謙虛而嚴格要求自己的人。
3.謙恭下士----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5.妳謙我讓----謙:謙讓。指雙方互相謙讓。
6.黃公好謙----指人過分謙虛。
7.不矜不伐----矜、伐:自誇自大。不自經為了不起,不為自己吹噓。形容謙遜。
8.不驕不躁----躁:急躁。不驕傲,不急躁。形容人態度謙遜,工作謹慎踏實。
9.戒驕戒躁----戒:警惕,預防。警惕並防止產生驕傲和急躁情緒。
10.不恥下問----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11.不露圭角----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才幹不外露。
12.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湊近。端著酒杯離座到對方面前***飲,以便請教。比喻主動去向人請教。
13.辭尊居卑----辭:推卻。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14.好問則裕----好:喜歡;裕:富裕。遇到疑難就向別人請教,學識就會淵博精深。
15.功成不居----居:承當,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16.功薄蟬翼----功勞象蟬的翅膀那樣微薄。形容功勞很小。常用作謙詞。
17.深藏若虛----虛:無。把寶貴的東西藏起來,好像沒有這東西壹樣。比喻人有真才實學,但不愛在人前賣弄。
18.拋磚引玉----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19.泰而不驕----態度舒泰而不驕傲。也指有地位、有權勢後不驕傲。
20.屈己待人----委屈自己,以禮待人。形容謙虛、忍讓的好品行。
21.畢恭畢敬----形容態度十分恭敬。
22.必恭必敬----恭、敬:端莊而有禮貌。形容態度十分恭敬。
23.洗耳恭聽----洗幹凈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24.克恭克順----克:能夠。能夠恭敬而順從,壹點也不執拗。
25.滿招損,謙受益----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可以得到益處。
26.降尊臨卑,屈高就下----降:降低;臨:面臨;卑:低微。指地位高的人放下架子與地位低.
3. 請問帶謙字的四字詞語或成語寫20個以上1.益謙虧盈 〖解釋〗猶謙受益,滿招損。
2.壹謙四益 謙虛能使人得到好些益處。
3.謙尊而光 尊者謙虛而顯示其美德。
4.謙虛敬慎 見“謙虛謹慎”。
5.謙虛謹慎 謙虛:虛心;謹慎:慎重小心。虙待人,小心辦事。
6.謙讓未遑 遑:閑暇。謙讓都來不及。指不好意思接受別人的推崇。
7.謙謙君子 指謙虛而嚴格要求自己的人。
8.謙躬下士 猶言謙恭下士。
9.謙恭下士 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10.滿招損,謙受益 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可以得到益處。
11.黃公好謙 基本解釋: 指人過分謙虛。
詞語分開解釋:
黃公 : 1.中國古代寓言中壹個謙虛過分而使事情走向反面的人物形象。 2.漢代術士。 3.指東漢太尉黃瓊。 4.泛指賣酒者。 5.指秦末之黃石公。又稱圯上老人。 6.指夏黃公。四皓之壹。 7.鳥名。黃鸝。
12.者者謙謙
基本解釋:
1.和和氣氣、唯唯諾諾的樣子。
詞語分開解釋:
者者 : 1.應諾聲。猶諾諾。
謙謙 : 1.謙遜貌。
13.妳謙我讓
基本解釋:
謙:謙讓。指雙方互相謙讓。
14。鳴謙接下
基本解釋:
以謙虛的態度接待下賓。
詞語分開解釋:
鳴謙 : 1.謂謙德表著於外。 2.謂態度謙恭。
15.謙沖自牧
基本解釋:
謙沖:謙虛;自牧:自我修養,克制。比喻謙虛謹慎,自我克制。
詞語分開解釋:
謙沖 : 1.見"謙沖"。
自牧 : 1.自我修養。
16.謙以下士
基本解釋:
下:屈己尊人。指謙虛恭敬地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詞語分開解釋:
下士 : 1.官名。古代天子、諸侯都設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秦以後亦沿用。 2.今用作軍銜,為軍士的最低壹級。 3.才德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