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寫壹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經典成語寓言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典成語寓言故事 篇1秋天來到,天降大雨,無數細小的水流,匯入黃河。只見波濤洶湧,河水暴漲,淹沒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邊的窪地,河面陡然變寬,隔水遠望,連河對岸牛馬之類的大牲畜也分辯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麽壯觀啊,河伯以為天下的水都匯集到他這裏來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隨著流水向東走去,壹邊走壹邊觀賞水景。
他來到北海,向東壹望,不由大吃壹驚,但見水天相連,不知道哪裏是水的盡頭。
河伯呆呆地看了壹陣子,才轉過臉來對著大海感概地說:"俗話說:道理懂得多壹點的人,便以為自己比誰都強。我就是這樣的人啦!"
寓意: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很渺小的。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氵矣清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經典成語寓言故事 篇2戰國時期有壹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壹天馬群中忽然有壹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註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壹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壹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壹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到壹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壹匹好馬,不壹定是什麽福氣,也許惹出什麽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裏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壹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壹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壹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麽,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麽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經典成語寓言故事 篇3西漢時期,鄒陽有壹次因為受人誣陷,被梁孝王關進監牢,準備處死。鄒陽十分激憤,他在獄中給梁孝王寫了壹封信,信中列舉事實說明:“待人真誠就不會被人懷疑,純粹是壹句空話。”
他寫道:“荊軻冒死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還壹度懷疑他膽小畏懼,不敢立即出發。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硬說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腳。李斯盡力輔助秦始皇執政,使秦國富強,結果被秦二世處死。所以諺語說:‘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雙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壹輩子,頭發都白了,也還是像剛認識時壹樣;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會像老朋友壹樣。”
梁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後,很受感動,立即把他釋放,並做為貴賓接待。
漢代曾發生過王莽趕劉秀的事情。當時,劉秀勢單力薄,被王莽壹路追殺,由北向南日夜奔逃。雙方交戰時,劉秀手下有個叫宋弘的大將不幸負傷。當他們逃到饒陽境內時,宋弘實在走不動了,而後面追兵又緊。劉秀無奈之下將宋弘托付給鄭莊壹戶姓鄭的人家養傷。
姓鄭的這戶人家很同情劉秀,而且非常善良,待宋弘親如家人,端茶送水,好吃好喝,照顧得非常周到,尤其是鄭家女兒,長得雖不很漂亮,但為人正派,聰明大方,像親人壹樣對待宋弘,給宋弘煎湯熬藥,噓寒問暖。宋弘很是感動,且二人日久生情。等宋弘傷好後,便結為夫妻。
後來,宋弘跟隨劉秀南征北戰,屢立戰功,終於幫劉秀得了天下。劉秀當了皇帝後,萬事如意,只有壹件事使他放心不下:姐姐(湖陽公主)早年喪夫,整日悶悶不樂,有意將她許配給宋弘,但不知她是否同意。壹天,劉秀與姐姐***論朝臣。姐姐說:“宋公(指宋弘)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劉秀聽後很高興,得知姐姐早已被宋弘的儀表及剛正耿直的氣度打動了,但是宋弘已經有了妻子,光武帝不好賜婚。
這壹天,劉秀與宋弘閑談,假裝無意地試探道:“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意思是:俗話說,高貴了就忘掉了交情,富有了想另娶妻子,這是人之常情嗎?宋弘壹聽,知道皇帝話裏有話,便巧妙地回答說:“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我聽說,對貧窮卑賤的知心朋友不可忘,***患難的妻子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我聽說,對貧窮卑賤的知心朋友不可忘,***患難的妻子不可拋棄。
劉秀聽完宋弘的回答,便知道他不會拋棄妻子改娶湖陽公主。劉秀被宋弘的為人深深感動,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對他更加器重。
從此,“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故事便成為美談,流傳至今。
經典成語寓言故事 篇4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壹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壹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妳派援兵,妳壹言不發,可妳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壹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壹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壹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壹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經典成語寓言故事 篇5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壹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麽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壹消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壹匹胡人騎的駿馬。於是,鄰居們又壹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壹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於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於有壹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壹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壹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壹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壹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
經典成語寓言故事 篇6粵地有個人,素來篤信神仙。他壹天到晚朝思暮想的,就是修成正果,成仙升天,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可是要想成仙,有什麽門道呢?粵人想不出好辦法,很是苦惱。他想,成仙的人是少得很,但我這樣誠心,老天怎麽還不選中我呢?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粵人偶然從壹本書中得知,有壹種仙草,名叫靈芝,長得像蘑菇,顏色美麗,吃了它就可以成仙。粵人高興極了,就天天不辭勞苦地上山去四處搜尋,希望能在那多得數不清的植物中發現靈芝仙草。
終於有壹天,粵人照例上山尋找靈芝,翻山越嶺,疲憊不堪。正坐在壹塊大石頭上休息,他忽然看到不遠處的壹個爛樹樁上生著壹個大蘑菇,這蘑菇有箱子那麽大,葉子有九層,顏色就像金子壹樣光彩四射。“呀,這就是靈芝吧,沒想到真讓我得到了,看來我是和神仙有緣哪!”粵人忘了疲勞,三步並作兩步奔過去把蘑菇采了下來帶回家去。這蘑菇其實並不是什麽靈芝,只是山中常見的毒蘑菇,可粵人壹心只想成仙,連這點常識都忘了。
回到家裏,粵人鄭重地對妻子說:“快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神奇的靈芝了,吃了它就可以成仙。我聽說成仙壹定要有緣份,老天是不肯隨便讓人成仙的。可是妳看,這麽難得到的東西都讓我得到了,我壹定是個有緣之人,很快就會成仙了!”於是粵人齋戒了三天,還天天沐浴焚香,徹底清潔自己,以示對神仙的虔誠。三天之後,粵人恭恭敬敬地捧出蘑菇,將它煮熟。他興奮地想:“馬上要成仙了!”夾起壹大塊蘑菇就往口裏送。這壹吃可糟了,他馬上感到腹痛難忍,腸子好像要斷掉壹樣。他倒在地上滾了幾滾,就氣絕而亡了。
粵人的兒子聽到這邊有動靜,忙過來看看情況。他平時受粵人的影響很深,也是壹心想做神仙,整天無所事事地做白日夢。這會兒,他見到父親死了,想了想對母親說:“我聽說成仙的人,壹定要脫去人的形骸。人就是為形骸所累所以才成不了仙。現在,我的父親已經脫去他的形骸成仙了,這不是死。”說完,他便去吃那剩下的蘑菇,很快便走了父親的老路,中毒死了。可是粵人家裏其他的人還是對成仙執迷不悟,不加思索地又去爭吃蘑菇,結果無壹例外地全都被毒死了。
本來明明是毒蘑菇,這並不是難以辨認的東西,卻偏偏被粵人壹家堅信不疑地認為是靈芝,就是因為他們總是幻想僥幸地撞大運,白白地獲得好處,這真是利令智昏。要想過上好日子,只有靠自己踏踏實實勞動才是壹條靠得住的途徑,否則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經典成語寓言故事 篇7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壹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為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壹批能幹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壹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麽也不懂,什麽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著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後,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壹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壹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於失敗。劉禪驚慌不已,壹點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為了保命,他赤著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著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壹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壹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壹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裏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壹試他。有壹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著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妳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說:“這裏很快樂,我並不想念蜀國。”
散席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壹天不想念那裏。’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著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壹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著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妳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妳是怎麽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誌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劉禪身為壹國之主,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裝著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誌向淪喪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可氣可嘆。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要嚴格要求自己,誌存高遠,不懈地奮鬥。
經典成語寓言故事 篇8在原始的大森林間,到處都生長著高大挺拔、郁郁蔥蔥的喬木,如葉形橢圓的楠木、葉子對生的梓樹、可防蟲蛀的`樟樹、可做染料的櫟樹等等。它們枝繁葉茂,遮天蔽日,令人望而生畏。
有壹種善於飛騰、跳躍的靈猿,生活在這原始大森林裏,恰似如魚得水。您瞧,它們在這些又粗又直的喬木之間輕盈敏捷地攀援,時而躍上,時而落下,不時還會扯住壹很藤蔓,蕩到另壹棵大樹的樹杈上去小憩片刻。
它們在大森林內嬉戲玩耍,逍遙自得,神氣活現,好不威風,儼然就像這深山老林中的君王壹般,誰也奈何它不得。由於它們的身體十分靈巧,行蹤無定,哪怕是像後羿、逢蒙那樣的神射手吧,恐怕也沒有辦法去瞄準它。
然而,若是將這群靈猿趕到壹片荊棘叢生的灌木林中去生活,那就會變成另外壹番景象了。那裏盡是生有長刺的柘樹、滿身棘刺的酸棗、味道酸苦的枳樹等等。在這些渾身長刺的灌木叢中,靈猿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它們無樹可攀,無枝可跳,善於騰躍的本領無法施展,稍有行動,往往就會被繁枝利刺紮得疼痛難忍,真可謂是危機四伏。
因此,它們只能小心謹慎地在林間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戰戰兢兢地爬行,全身緊張得直打哆嗦,好不淒惶!
同樣是這群靈猿,為什麽在喬木林和灌木叢中的表現竟有天壤之別呢?這並不是由於靈猿的筋骨突然得了什麽急病而變僵硬了,而只是因為它後來所處的環境,使它不能充分施展其攀援騰越的本領所造成的結果啊!
靈猿受窘的遭遇說明,任何壹種技能技巧能否得以充分施展,除主觀努力外,客觀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時甚至還會起決定的作用。由此可見,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時代,創造壹種寬松、和諧的客觀環境,使各種人才都能充分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該是何等重要啊。
經典成語寓言故事 篇9越西地方有個男子,獨自壹個人過活。他用蘆葦和茅草蓋起了小屋住在裏面,又開墾了壹小塊荒地,用自己的雙手種了些莊稼,打下糧食來養活自己。時間久了以後,豆子、稻谷、鹽和奶酪等東西都可以自給自足了,不用依賴任何人。他每天下地耕作,閑的時候就出去走走,過得倒也逍遙自在。
可是有壹件事卻讓他發愁,那就是老鼠成災。也不知道是從哪裏來的壹幫老鼠,日子不長便成倍成倍地增長。白天,它們成群結隊地在屋裏跑來跑去,在房梁間上竄下跳地吱吱亂叫,打壞了不少東西。到了夜裏,老鼠鬧騰得更歡了,它們鉆進食櫥、跳上桌子、跑進箱子裏,見東西就咬,咬破了好些衣服和器具,偷吃了東西不算,還把吃不完的拖回洞裏去慢慢享用。這“哢嚓哢嚓”地壹鬧常常就是壹整夜,吵得這個男子覺也睡不好,白天下地都沒有精神。他想了好多辦法來治鼠,用藥啦,下夾子啦,都試遍了,可就是沒有壹個特別有效的法子。這位男子對老鼠越來越煩,火氣越來越大,苦惱極了。
有壹天,這個男子喝醉了酒,困得要命。他踉踉蹌蹌地回家來,打算好好睡上壹覺。可是他的頭剛剛挨上枕頭,就聽見老鼠“吱吱”的叫聲。他實在困了,不想和老鼠計較,就用被子包上頭,翻個身繼續睡。可老鼠卻不肯輕易罷休,竟鉆進被子裏張嘴啃起來。這男子用力拍了幾下被子,指望把老鼠趕跑再睡。果然安靜了壹會兒,可他忽然聞到壹股叫人惡心的腥臊味,壹摸枕邊,竟然是壹堆鼠尿!被老鼠這麽變著法子壹折騰,他再也忍受不下去了,壹股怒氣直沖頭頂。借著酒勁,他翻身下床,取了火把四處燒老鼠,房子原本是茅草蓋的,壹點就著,火勢迅速蔓延開來。老鼠被燒得四處奔跑。火越燒越大,老鼠終於全給燒死了,可屋子也同時被燒毀了。
第二天,這男子酒醒後,才發現什麽都沒有了。他茫茫然無家可歸,後悔也來不及了。
焚廬滅鼠的故事提醒人們,遇事壹定要冷靜分析,想個周全的法子去解決。若憑壹時的沖動蠻幹,只會得不償失。
經典成語寓言故事 篇10傳說中,有往來於天上人間的木筏,駕馭木筏的人是真正勇敢無畏的人。
西漢時期,有個隱士叫羅君平。據說,他知道往來於天上和人間的木筏從人間到天上的時間,因此,凡是要到天上去的人,臨出發之前都要先到羅君平這裏來。
這壹天,木筏出發的時間快要到了,羅君平家聚滿了將要乘筏上天的人。這時候,壹個駕木筏的人從羅君平家中走了出來。上天的人中有壹個趕緊上前,拉住他問道:“上天要經過曲折的河水,而天又是那麽高那麽大,壹路上還有神怪精靈,木筏在行駛中有時還會顛倒過來。妳經常駕著木筏漂浮在這樣的環境中,為什麽妳連手都不抖壹下、壹點也不害怕呢?”
駕木筏的人回答說:“我用了多年時間來學習駕馭木筏的本領,又用了三年時間來親自駕馭木筏,往來於天上人問。”
那人又問:“僅僅靠本領和實踐,就可以了嗎?”
駕木筏的人說:“當然不是。在每次駕木筏上天的時候,我憂慮的只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少年,而根本就不考慮木筏是否能夠返回人問。我駕馭著木筏,壹路上波浪翻騰,氣候千變萬化,反復無常。有時陽光燦爛,雲蒸霞蔚,壹下子又突然變得暗淡無光,明亮的白天剎時變成黑夜。有時候,木筏和波浪互相撞擊,猛然震蕩起來像脫韁的野馬急馳狂奔,壹會兒沈到波谷浪底,壹會兒又像格鬥壹般沖向高高的浪尖,恍恍惚惚的樣子,使我感到似乎有無數人在駕馭這木筏。每當這時,我的心情都非常鎮定,壹點兒也不慌張。如果此刻心裏壹慌,手腳就會不聽使喚了。只要心裏不慌亂,怎麽也不會跌倒,直至平安地到達目的地。”
那個問話的人深有感觸地說:“我想,妳說的這些道理不僅適用於駕馭木筏,其實許多事情也都要這樣才行啊!”
我們從駕馭木筏中可以領悟到:不管幹什麽事,遇到什麽情況,都應該專心致誌,毫不動搖,無所畏懼,勇往直前,這樣才能克服困難,爭取勝利。
經典成語寓言故事 篇11齊國的將軍田忌經常同齊威王賽馬。他們賽馬的規矩是:雙方各下賭註,比賽***設3局,兩勝以上為贏家。然而每次比賽,田忌總是輸家。
這壹天,田忌賽馬又輸給了齊威王。回家後,田忌把賽馬的事告訴了自己的高參孫臏。這孫臏是軍事家孫武的後代,飽讀兵書,深諳兵法,足智多謀,被龐涓謀害殘了雙腿。來到齊國後,很受田忌器重,被田忌尊為上賓。孫臏聽了田忌談他賽馬總是失利的情況後,說:“下次賽馬妳讓我前去觀戰。”田忌非常高興。
又壹次賽馬開始了。孫臏坐在賽馬場邊上,很有興趣地看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第壹局,齊威王牽出自己的上馬,田忌也牽出了自己的上馬,結果跑下來,田忌的馬稍遜壹籌。第二局,齊威王牽出了中馬,田忌也以自己的中馬與之相對。第二局跑完,田忌的中馬也慢了幾步而落後。第三局,兩邊都以下馬參賽,田忌的下馬又未能跑贏齊威王的馬。看完比賽回到家裏,孫臏對田忌說:“我看妳們雙方的馬,若以上、中、下三等對等的比賽,妳的馬都相應的差壹點,但懸殊並不太大。下次賽馬妳按我的意見辦,我保證妳必勝無疑,妳只管多下賭註就是了。”
這壹天到了,田忌與齊威王的賽馬又開始了。第壹局,齊威王出那頭健步如飛的上馬,孫臏卻讓田忌出下馬,壹局比完,自然是田忌的馬落在後面。可是到第二局形勢就變了,齊威王出以中馬,田忌這邊對以上馬,結果田忌的馬跑在前面,贏了第二局。最後,齊威王剩下了最後壹匹下馬,當然被田忌的中馬甩在了後面。這壹次,田忌以兩勝壹負而取得賽馬勝利。
由於田忌按孫臏的吩咐下了很大的賭註,壹次就把以前輸給齊威王的都賺回來了不說,還略有盈余。
田忌以前賽馬的辦法總是壹味硬拼,希望壹局也不要輸,結果因自己總體實力差那麽壹點,總是賽輸了。孫臏則巧妙運用自己的優勢,先讓掉壹局,然後保存實力去確保後兩局的勝利,這樣便保證了整體的勝利。
經典成語寓言故事 篇12打柴的武吉是壹個孝子,壹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壹頭,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耳門上打了壹下,當即就打死了,被拿住來見文王。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命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了起來。
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妳為什麽要哭呢?武吉說: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壹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餓死了!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再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準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比喻只許在指定的範圍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