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明·海瑞《申軍門吳堯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來,千萬人以鼓舞作興,翻然改革望之矣。”
安常習故 習:習慣;故:舊例。安於常規,習慣舊例。形容按照常規和老套辦事,守舊而不思變革。
出處:宋·劉挈《論人才》:“有安常習故樂於無事之論,有變古更法喜於敢為之論。”
保殘守缺 ①指漢代今文經學派儒生墨守殘缺不全的今文經典而拘執壹家之言。後常用以比喻泥古守舊,不知改進。②指保藏殘缺的古籍文獻。
出處:《漢書·劉歆傳》:“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
不期修古 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辦法。指應根據實際情況實行變革。
出處:《韓非子·五蠹》:“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蹈常襲故 蹈:踩,引伸為遵循;常:常規,老規矩;襲:沿襲;故:老辦法。因循守舊,照老規矩辦事。
出處:明·焦竑《焦氏筆乘·(尚書)敘錄》:“學者蹈常襲故,漫不復有所尋者。”
蹈襲前人 蹈襲:因襲,沿用。因襲前人,缺乏創新。
出處:《宋史·米芾傳》:“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
鼎新革故 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掉舊的,建立拳的。
出處:《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革故鼎新 革:改變,革除;故:舊的;鼎:樹立。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
出處:《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革故立新 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同“革故鼎新”。
出處: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寬厚出名的,講究忠信。是壹個勵精圖治,革故立新的單於。”
革舊從新 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同“革故鼎新”。
出處:《魏書·食貨誌》:“今革舊從新,為裏黨之法,在所牧守,宜以喻民,使知去煩即簡之要。”
革舊鼎新 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同“革故鼎新”。
出處:明·李贄《代深有告文》之二:“切以誦經者,所以明心見性,禮懺者,所以革舊鼎新。”
革命創制 指變革天命,創立新制。多指改朝換代。
出處:《漢書·敘傳下》:“革命創制,三章是紀,應天順民,五星同晷。”
革命反正 變革天命,使之恢復正常。借指改朝換代。
出處:《周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墨守成法 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同“墨守成規”。
墨守成規 墨守:戰國時墨翟善於守城;成規:現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則、方法。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出處: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壹家以為準的也。”
守缺抱殘 守住殘缺的東西不放。比喻泥古守舊,不思變革。亦作“守闕抱殘”。
守闕抱殘 比喻泥古守舊,不思變革。同“守缺抱殘”。
踏故習常 指因襲守舊,安於現狀。
玩故習常 因循守舊,安於現狀。
襲故蹈常 襲:沿襲;故:老辦法;蹈:踩,引伸為遵循;常:常規,老規矩。因循守舊,照老規矩辦事。
出處:宋·蘇軾《伊尹論》:“後之君子,蹈常而襲故,惴惴焉懼不免於天下。”
循常習故 循常:遵循常規。習故:學習陳舊的作風。遵守舊規,沿襲先例。形容因襲保守,不願變通。亦作“循故襲常”、“履常蹈故”、“遵常守故”。
循規蹈矩 循、蹈:遵循,依照。規、矩是定方圓的標準工具,借指行為的準則。原指遵守規矩,不敢違反。現也指拘守舊準則,不敢稍做變動。
出處:宋·朱熹《答方賓王書》:“循塗守轍,猶言循規蹈矩雲爾。”
壹把死拿 比喻因循守舊,不肯變通。
因陋守舊 陋:不合理;守舊:保持舊的。指因襲不合理的老壹套而不加改進。
出處:《宋史·歐陽修傳》:“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仍五季余習……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
因循守舊 因循:沿襲;守舊:死守老的壹套。死守老壹套,缺乏創新的精神。
出處:《漢書·循吏傳序》:“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
禹行舜趨 原指僅模仿聖賢之外表而不註意內在的品德修養。後亦用以形容舉止循規蹈距。
出處:《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楊倞註:“但宗聖人之威儀而已矣。”
左建外易 用不正當的手段建立威權,變革法度。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教也。”司馬貞索隱:“左建,謂以左道建立威權也;外易,謂在外革易君命也。”王伯祥註:“左謂失正,外謂失中,故事乖常理叫‘左道’,也叫‘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