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枯拉朽。
摧枯拉朽(拼音:cuī kū lā xiǔ)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東漢·班固《漢書·異姓諸侯王表》。
摧枯拉朽指催拉朽枯的草木;比喻輕易的摧毀腐朽勢力。 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成語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異姓諸侯王表》:“鐫金石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摧枯拉朽”。
成語寓意:
能夠摧敗腐朽的舊事物,靠的是力量的積聚,靠的是足夠的揭天掀地的能量。壹個國家如果能量足夠,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壹個人如果能力足夠,工作上可以如魚得水,遊刃有余。成語告訴人們,力量的積攢是摧枯拉朽的源泉。
生活中,無需惱怒生活的不公平,不要埋怨命運的不垂憐,造成窘境的只是自己不夠強大。因此,要做的是努力讓自己成為壹個自己的“巨人”。
運用示例: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耿_傳》:“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唐·房玄齡《晉書·甘卓傳》:“將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顧慮乎!”
元·脫脫《宋史·曹彬傳》:“以國家兵甲精銳,翦太原之孤壘,如摧枯拉朽爾。”亦作“摧枯折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