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猶不及和矯枉過正的區別:兩者雖然都有超過限度的意思,但所針對的對象是不壹樣的,矯枉過正是糾錯方面的,過猶不及是做事方面的。
過猶不及:出自《論語·先進》:“子曰:‘過猶不及。’”意思是事情做得過頭,就跟不做是壹樣,是不合適的,要適度。
矯枉過正:出自南朝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指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壹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過猶不及造句
1、做任何事都應適度,以防過猶不及。
2、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限度,過猶不及,壹樣會誤事的。
3、凡事應該講求中庸之道,過猶不及,於事無益。
4、爸爸處理問題,十分慎重,他懂得過猶不及這個道理。
5、減肥要適可而止,過猶不及,對健康有害。
矯枉過正造句
1、他對孩子的教育矯枉過正了。
2、瘦身固然有益健康,壹旦矯枉過正,弄到厭食就糟糕了。
3、但我們不應該矯枉過正。
4、改正錯誤不應矯枉過正,要實事求是。
5、糾正錯誤要實事求是,掌握好分寸,盡量避免矯枉過正。
過猶不及和矯枉過正的近義詞:
過猶不及,桿矯過激,欲速不達。
過猶不及和矯枉過正的反義詞:
有過之無不及,不疾不徐,恰如其分,適可而止,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物壯則老。
成語寓意:
過猶不及:告訴人們如何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讓各個環節都是做到剛剛好,這的確是個難題,特別是對壹些還沒有經驗可借鑒的事或物,需要敢闖敢試,在過與不及中,選擇正確的度和量,按照“方向堅定不移,方法因地制宜”的方法,方能走向成功。
矯枉過正: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成語告訴人們,欲速則不達,事情壹旦過了頭就會引起其他的錯誤。人們更多的是要學到如何恰如其分地處理事情,避免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