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壹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出處: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第六十五。
故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達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習,然後民特從命也。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
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不責民之所不能。今臨之明王之成功,而民嚴而不迎也;道以數年之業,則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統絖塞耳,所以弇聰也。
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
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則不可教也,不習則民不可使也。
譯文:
壹個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時,不可以不知道百姓的本性,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心理,知道了他們先天的情理和後天的習慣,百姓才能徹底的服從妳的政令。
所以說,國家治理得好,百姓便愛戴妳;政治清明平和,百姓自然沒有怨尤。所以壹個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時,理想不可要求太高,目標不可設得太遠,不要責求百姓幹能力做不到的事。
如果妳用古聖先王成功的理想,來要求百姓即時達到,恐怕百姓要敬而遠之,不敢歡迎了。妳告訴他們長遠未來的目標,百姓做得痛苦,當他們痛苦時,就要避開了。
所以古來帝王的冠冕上,垂掛著壹串串的玉,正為著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棉絮塞耳,是為著警惕自己,不可聽得太精細了。
所以水太清澈,就沒有魚還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沒有人跟妳做夥伴了。
所以把百姓邪枉的壞事改正過來,使他們自己心安理得;用寬大懷柔的辦法引導百姓,使他們自己能尋求本身的完美;度量百姓的資秉,因材施教,使他們自己能找到前途。
百姓偶然犯了小的過錯,必要找出他的好處,來赦免他;如果要判死刑的,想法子讓他活下去,這樣他就會好了。
因此,上下就能打成壹片,融成壹體,而不相離了。所以仁惠是施政的先要,施政不當,就沒法教導百姓,百姓未會學習,就不能驅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