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求__出自《論語》中的成語,20個,附帶解釋。幫幫忙…

求__出自《論語》中的成語,20個,附帶解釋。幫幫忙…

1、犯上作亂犯:幹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出處《尚書·臯陶謨》:“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3、壹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壹句話來概括。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4、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5、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6、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壹點缺點。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7、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裏仁》:“朝聞道,夕死可矣。”8、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9、文質彬彬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10、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壹樣。出處《論語·裏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1、舉壹反三反:類推。從壹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12、、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出處《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13、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1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1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壹去不返。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6、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周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17、華而不實華:通花,開花;實:果實,結果。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也指表面上很有學問,實際腹中空空的人。出處《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18、、後生可畏後生:青年人,後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19、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後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循序漸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20、、過猶不及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壹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